一些公司招聘员工为什么只要985或者211名校毕业生?

网友解答: 老韩说:我做管理10几年,每年都要面试50多人。总结下来,主要还是【风险&成本】的原因。1.名校的基本素质高。我面试的时候基本都会让大家做一个自我介绍。985或211

网友解答:

老韩说:我做管理10几年,每年都要面试50多人。总结下来,主要还是【风险&成本】的原因。

1.名校的基本素质高。

我面试的时候基本都会让大家做一个自我介绍。985或211的候选人,进来之后会非常客气。然后做介绍,会清楚介绍自己,简历上有的会说,没有的也会说。

一般学校的呢,你问让他做介绍,他要么简短说一句,要么就说简历上有,你不会自己看?

说实话,我有的时候会非常忙,面试前会大概搂一眼简历,大致介绍一些重要的东西。

然后在通过候选人的自我介绍,总结出来第一印象。这个基本就定格了。

上来直接怼面试官,真心不爽,多半前半句说完,就不想听了。

2.名校的学习能力强。

千万不要说,考上名校是概率事件。这可是真刀真枪,一分一分的考出来的。

你可以说,考试的时候没发挥好。千军万过独木桥啊。

失败各有各的理由,成功就只有一个原因。

什么辍学也能干好工作,当然不排除概率性事件。扎克伯格也是辍学生,不过人家也是名校辍学的吧。

没有基本的自学能力,到工作单位,只能停留在最初级。

同样是学习,有些人就学的好,有些人就学得不好。不单单靠自己,还靠师傅。

名校有优渥的教育资源,各种专家和教授,层出不穷吧。有财力和资源,信息化,学习接触的知识面就广。

我记得有一年回老家,我们高中还没有电子信息化,北京这边小学生都开始学编程了。

3.企业传统偏见。

没办法,自古以来偏见有之。假如你是一个企业负责人,你愿意承担多大风险招一个人。

可能名校出来的薪资会高一些,但风险是可控的。

如果招聘10个人,可能会有一个不胜任工作,有3个超级优秀。

那一般学校的呢,可能有一个非常优秀,5个活干的差不多,2个就得辞退了。

招聘一个人的成本非常高,不只是这个人不胜任就完事了,因为时间成本更贵。

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分秒之间。高手过招胜在毫厘。

滴滴和快的竞争的时候,两个团队7天都没合眼,最后滴滴请腾讯的团队来支持,才打赢这场硬仗。不是985,根本进不去腾讯。

那不是985和211就没出路了吗?当然不是啊,还有那么多不是名校的呢,依然活的很好。

这个道理很明显,人生就像跑马拉松,你前半段发力考上985或211,就相当于搭上了一个顺风车,会越来越顺。当然,也可能会翻车。

没考上985或211呢,那就相当于骑了个自行车,开始跟别人没拉下多少距离,后边如果发力还有机会,不发力呢,就会越来越远。

这也是为啥,一个企业里,有的985或211活干的不行。很简单松懈了呗。有句网络名言,一个人的努力程度之低,还没有达到拼天分的地步。

老韩也是非名校毕业,咱们也别觉着自己就低人一等,过去只能代表过去,从现在开始努力,什么时候都不晚。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还有句老话,不怕慢,就怕站。只要肯干,就一定能行。听着是鸡汤,其实就是这里。

欢迎【关注】老韩说管理,每天大白话说职场、管理、沟通等干货内容。

网友解答:

一些公司,尤其是名企大公司,或者公认的“好单位”,招聘应届毕业人才时只要985或者211毕业生,这是事实。考研名师张雪峰有次在节目里告诫学生党:虽然所有的五百强老板们HR们都谆谆教导你们:学历不代表能力,只要有梦想肯努力,低学历同样可以成功。但是,他们从来不会告诉你,他们自己也只要名校毕业生。

双非三非四非学生党是不是很崩溃?很气愤?觉得很不公平?你们不知道的是,这些HR们并没有阳奉阴违口是心非,他们确实知道名校学历并不能保证能力一定强,二本三本肯定有优秀人才,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但是校招应届毕业生时仍然只招收名校生。这是为什么?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

原因只有两个:人力市场供求关系;人才甄选成本。

先说说供求关系。人力市场跟商品市场一样,都取决于供应能力和市场需求。每年的大公司央企国企外企金融企业风口行业人力资源需求有限,而大学毕业生的供应量却逐年增加,现在已经接近九百万/年,如果都以“好工作”“好岗位”为就业目标,显然难以满足就业需求。供大于求,必然造成买方市场。既然是买方市场,挑挑拣拣嫌贫爱富的主动权就掌握在用人单位手里。抛开其它非学历因素不谈,HR如果收的简历都是清北,那他们肯定不要普通985,比如xx基金,明确只收清北本科;收到的都是985,那么211就得退一步说话;一本毕业生厚厚的一叠,二三本就不可能考虑了。没什么可抱怨的,你买东西也这样。

再来说说人才甄选成本。一般人很少考虑的是,甄别和选拔人才是有成本的,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有时候这些成本很大。比如企业需要填补一个岗位,有两位合乎条件的应聘者,一个名校生,一个普通生。该怎么挑选?看证书,看成绩,看实习背景,初试复试,一面两面甚至五面,这些都是正常程序,其实这些都只是流于表面,比只看文凭强不了多少,无法真正提现出“人才”的能力。最合理最公平的方法是,在工作实践中选拔人才,比如给两个应聘者都提供机会,在工作中竞争,半年或者一年后,根据业绩再来评估,挑出最“合适”者。

这样的方法是最正确的,最终目的也确实能达到,只是企业必须付出一倍的代价,一个岗位,两份工资,还有时间成本。更要命的是,在现行劳资条例下,辞退“不合适”的员工,代价更大。对稍有规模的用人单位,这种方法几乎是不可行的。

其次,HR也是员工,也有KPI,也有责任承担的。一个名校生,一个普通生,可能,只是可能普通生能力更强更适合。如果二选一,收普通生风险很大,不能出问题,一旦有问题,让老板知道你HR当初拒了北大收了这位,你自己去想如何交差?所以为了稳妥自保起见也得收名校生,到时候两手一摊:北大都不行,怪我咯?

高中和高考是个把学生分层过程,考验的不仅仅是智力,更是学生们的学习能力,自我管理控制能力,努力程度,以此来划分全国一千二百万高考生的层次。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大学的学习上,自我管理能力较强,学习能力较强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这些能力才是大学需要的,而不是智商,也不是知识。最好的十几万,入985;好的五六十万,入211,国家 给予这五六十万学生最好的教育资源,拨款,师资,机会,培养眼界,四年下来,人家当然比一般学校毕业生强,没有疑问。所以从概率上来讲,名校毕业生渣的可能性更低。

所以,如果你是名企HR,你也只要名校毕业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