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类似南京大学梁莹教授在学术上造假、在教学上敷衍的人不在少数,你怎么看?

网友解答: 梁莹被戳,想必最糟心的应该是她带的硕士生了高效里面有兢兢业业,不以发论文为目标,尽心教书,对学生好,在学术上也有成就,但是这样的老师一般年纪大,在我国社会科学发展的初期立下了

网友解答:

梁莹被戳,想必最糟心的应该是她带的硕士生了

高效里面有兢兢业业,不以发论文为目标,尽心教书,对学生好,在学术上也有成就,但是这样的老师一般年纪大,在我国社会科学发展的初期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幸运地买到了原始股,可以纯粹地工作,纯粹地热爱学术。

也有的买了原始股的老教师,已经达到了教授级别,人生目标已经达到,就开始混日子,糊弄糊弄就行,正常上课,对于所带硕博,不打不压也不管,延毕大旗随便扛。

很多年青老师就不是那么幸运,他们拿到的是蓝筹,不说上涨空间有限,价格也不便宜,高校的门槛越来越高,以前只要是985博士就可以进好的学校,现在,非出过国不要,即使进入好的高校,学术资源上也是有名望的前辈优先,而最新的课程也是由青年教师上,还要面对激烈的评优竞争。就我个人的观察,青年教师的才华大都优于混日子吃老本的老教师,但是待遇却相差很大。

那年青老师如何回本呢?他们大都经历了被老板压榨的硕博生涯,熟悉发文套路,学生上课本就不是他们最为重要的工作,发论文,发牛逼期刊的论文才是最重要的,而且大多数学生,只要不挂科,不上课高兴还来不及,怎么会有怨言,何况梁莹还给他们打高分,谁会去较那个真呢?

高校当差,发论文就是硬实力,各有各的路子,只能说梁莹没有实力硬要赶着上,路子跑叉了。

网友解答:

梁莹教授的造假行为应该不是个例,长期以来,在国内学术界不乏浑水摸鱼、滥竽充数者。过去,这些人利用信息不对称,利用手中的资料,抄袭别人的学术成果,弄虚作假,为个人评上高级职称铺路,谋得各种利益和荣誉。不过,现在是信息时代,网络让造假者无处藏身,丑陋行径暴露出来。梁莹也早就预感到这一天,主动删除了自己在网上的论文,可是,这一天还是到来了。

国家的学术机构激励青年成长,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针是好的,但要遵循“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规律,真正的人才是潜心钻研,坐稳了冷板凳的人,而不是在聚光灯照射下做秀的人。通过大跃进的方式打造不出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专家、教授、学者和精英,抄袭来的论文拿到国际上就会露馅,结果是个人与单位都丢脸。

最后,要为十几位勇于举报梁教授的大学生点赞 ,他们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学习真本领,不是为混及格,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能够明辨真伪,名不符实、敷衍糊弄的人是不配当教师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