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研究(楷书理论原理?)
楷书理论原理?
1、匀称原理:笔画之间的空白间隙 力求疏密均匀适度。
2、斜稳原理:笔画或各组成单位之间要协调平稳,整个字不失重心。
3、让就原理:笔画与各部分之间要收放相顾、穿插避就、彼此相依。
4,对比原理:在整齐统一的原则下,对每点每画每个部位求取各种各样的变化,而又在无穷的变化中恪守统一的规律。
楷书理论原理?
楷书,又较真书、正书,也叫楷体、正体。其称为楷,有字中楷模之意;称为正,意为各种字法中的正宗。初学书法一般皆以楷书打基础,而楷书中则先学唐楷,然后学魏碑,以求从严谨的唐楷中解放出来。楷书,顾名思义是有法度、可作楷模的法书,因完整规范、法度严谨而得名。
楷书的概念
一般来讲,楷书是由隶书和章草演变而来的。然而,它纠正了章草的笔画形态多变、漫无准则,又减去了隶书的“蚕头雁尾”,从而形成了笔画平直、形体方正、点画清晰、搭配匀称的新书体。楷书具有规范、易认、实用的特点,是中国汉字的标准书体。
硬笔临摹八大山人作品
今天的黑体字、宋体字、仿宋体字及其他各种印刷文字、美术字都是以楷书为基础创造的。从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着眼,甲骨文、篆书、隶书,尽管各有其艺术价值,但最终都以楷书为落脚点;而行书、草书亦都以楷书为本体,围绕楷书这一基础字体,进行不失规范的变换。所以说,楷书是书法艺术上溯寻源的依据,也是下求其流的基础。学书者当以楷书为基础,从学楷书开始。在硬笔书法的楷书字帖中,值得推荐的有田英章、吴玉生、卢中南、周鉴明等名家所书的字帖。他们的楷书大都有欧阳询、赵孟的风格。
楷书特点
二、楷书的特点
楷书的特点,必须从笔画、结字、章法三大要素中领悟。“横平竖直”一直被认为是楷书用笔之要,即横要平(但不是水平、直平)、竖要直(但不是全都垂直),这里最讲究的是“平衡”,注重“落笔轻、着纸重、取势远、出锋疾”的运笔规则,使每一笔画富有生命力,给人以丰富生动的生命体验。
结构端庄工整、毂中求正、对称均衡是楷书的第二特点。优美的点画如若没有精美的结构组合,仍然是一盘散乱的珍珠。那么怎么组合呢?独体字和合体字又怎样结合呢?总的原则就是对称均衡、端庄工整、符合黄金分割率。至于上紧下松、左紧右松、中间紧外围松等都是这些原则的派生。楷书结体上的这些特点不仅是硬笔书法应遵循的规则,也同样适用于毛笔书法。
楷书理论原理?
楷书在结构上也必然存在着共性,总是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的原理。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Part 1重心稳定 体势均衡
所谓重心,就是字的支撑中心(或中心线)。好比人的站立,物体的摆放,都要有个支撑中心,失去重心,就站不稳,放不牢。如果字写得失去重心,让,人看着有一种倾斜、歪倒的感觉,又怎能谈得上美观呢?所以重心稳定是组字结构的根本问题。
所谓体势,就是字的形体和态势。而所谓均衡,就是均齐平衡。重心平衡的感觉在汉字结构中,一是靠有形的或无形的中线(中轴)左右形体对称,二是靠中线或笔画支点两侧的分量相等。这就是均齐平衡。这里所说的形势对称,有绝对对称,有相对对称,也有部分对称。所说的分量相等,并非是形体大小相等,如天平两端的物体虽然大小不一,由于支点的移动,使其两端轻重相等,“秤砣虽小压千斤”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依据力学上的道理,从笔画之间找出重心,在不平衡中求平衡。
由此可见,重心稳定是根本而体势均衡是关键。不管是平衡结构的字,还是不平衡结构的字,都.要使之平衡。破坏了平衡,就失去重心。
Part 2比例适当 搭配合理
字的偏旁部首及其它部位与整体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和搭配关系。比例是否适当,搭配是否合理,是间架结构的重要原理之一。如果能够按照结构的需要,使笔画和部首的大小长短、高矮、宽窄都比较适度上下之间、左右之间结合得比较密切轻重平斜、俯仰开合安排得比较协调参差错落、疏密松紧布置得比较融洽这就做到了比例得当,搭配合理。反之,若比例失调、搭配不当,便会出现奇形怪状。
Part 3布白匀称,虚实相映
所谓布白,是指笔画与空白的关系问题。“布是布置安排,“白”是空白。有笔画的地方是 黑,无笔画的地方是“白”。清代书家提出结体应“计白当黑”,就是把空白看作笔画同样重要。楷书的结构讲究布白匀称。王羲之曾说:“分间布白,远近宜均”。意思是笔画之间的空白,要宽窄大小大致相等。然而这种匀称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因为字的笔画有繁简疏密之分,形体有长短宽窄之别。富有奇趣而又难于掌握的是大小不一、疏密不同的虚实对比。无画为虚,有画为实轻画为虚,重画为实。虚实相生,才能相映成趣。所以,在结体中要特别把握好布白的方法,处理好虚实的关系。
Part 4对比调合,变化统一
楷书的间架结构中存在着许多对比关系,如笔画的长与短、粗与细、藏与露、屈与伸、曲与直、方与圆、平与斜、连与断、刚与柔等再如部位间的大与小、宽与窄、高与矮、欹与正、向与背、承与覆、离与合、虚与实等还有体势上的主与从、争与让、顾与盼、呼与应、俯与仰、收与放、奇与正、稳与峻等等。这些对比关系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所以我们要在整齐统一的原则下,对每点每画每个部位求取各种各样的变化,而又在无穷的变化中恪守统一的规律,使之既形成鲜明的对比,又处在相安而生的调合之中。这样,才能取得较完美的艺术效果。
楷书理论原理?
楷书的理论原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楷书的由来。“楷书”曾一度被称为“今隶”、“楷隶”,说明它是由隶书发展而来的,它基本上继承了隶书的一些笔画,在符合古时的审美、政治观、书写需要等的基础上,书法先驱们根据自已的体式要求予以适当的改进,使之更加详备。
第二、楷书的笔法。历代相传的“永字八法”正是这种丰富的笔画美的一个不全面的概括。冯武《书法正传》中记载楷书的笔法有“侧、勒、努、超、策、掠、啄、磔”八种笔画,而实际上楷书的笔画远远不止这八种。此外,楷书笔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用笔的重心移至笔画段,它能很好地适应楷书方折分明的结构。
第三、楷书的结构。楷书体现出极度的规范性,它由交构却不互相连接的笔画组织成接近正方形的独立块架,且其组织方式是有规有矩、模式化的,必须严格遵循特定的格式。也正是因为楷书的规范、格式化,构架方式也极易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初学者也比较容易掌握其规律。除“永字八法”外,历代还有欧阳询《三十六法》、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黄自元《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等归纳。
第四、楷书的章法。楷书字字独立,纵有行,横有列,只是没有明确体现出隶书那种字距大于行距的布置方式,而是依据各书家自己的习惯加以处理。但普遍均为字距小于行距,单行
似乎均在条直线之上,而横列中各字的上下位置可能有所偏移,在整体的端稳法式之中又生出丝活泼跳跃的生机。楷书也可独立成篇,从古至今,很多榜书就是独立成篇。
楷书的理论原理相当丰富,至今书法家们还在探索,学无止境,理论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楷书理论原理?
只写楷书,不写其他的书体。
这种现象其实在学习楷书的人当中是非常普遍的。我见过好多人,他们的理由就是,人的一生很短暂,而且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那么,书法又是如此的博大精深,他觉得用他一生有限的精力是没有办法去攻克这么博大精深的文化的,所以他选择用她这样的几十年的时间来专攻书法中的一个书体,他认为这样做的话。就可以完全地将这个书体给写好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违法内容,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