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级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2.6.8)
2010级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590106 )一、设计思路本专业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能力驱动”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践;以就业
2010级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590106 )
一、设计思路
本专业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能力驱动”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践;以就业为导向,强化职业道德、岗位核心技能的培养,以职业岗位能力和素质为基础,逐步推行“课证融合”;同时,强化实验、实训和实习三个基本的实践环节,充分体现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并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在实际岗位的实践,充分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专业分析
(一)学制与修业年限
基准学制为三年,实行学年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修业年限为3至5年。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办公软件应用、熟悉办公室事务处理、了解企业行政管理,掌握WEB 前端开发技术、掌握数据库应用及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数据库日常管理和信息系统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
(三)人才培养规格
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应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敬业精神、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全的体魄以及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一线岗位适应能力。
在上述基础上,本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以下知识、技能与态度:
1.基础知识
● 掌握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必需的数学知识;
● 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理论知识;
● 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维修方法; ● 掌握网络管理及维护的基本知识;
1
,● 掌握办公软件应用、熟悉办公室事务处理、了解企业管理;
● 掌握文书写作;
● 掌握使用和维护现代办公设备;
● 掌握web 前端开发的相关技术;
● 掌握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信息获取、组织、分析、发布、管理、信息资源建设、更新与维护;
● 掌握信息系统设计、编码、调试、运行和维护的基本方法;
● 了解若干相近领域的一般知识。
2.专业技能
● 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 具有一定的工作协调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 具备较强程序设计的能力;
● 具备数据库管理、维护、应用与开发能力;
● 具备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与管理、开发和维护的能力;
● 具有网络组建、维护、管理的能力;
● 能熟练操作和应用计算机进行日常办公;
● 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 具有对专业文献资料的检索能力,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
● 具有文书写作能力、办公室事务处理能力。
3.工作态度
● 具有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求索精神;
● 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 具有创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具体培养规格及要求详见附表一“基本素质要求表”与附表二“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培养能力分析表”。
2
,(四)职业岗位群及资格证书
(五)毕业合格标准
1、修完教学计划中规定的所有课程,成绩合格; 2、通过广西区计算机一级考试;
3、通过大学英语B 级考试或达到同等英语水平; 4、鼓励获得劳动部门或相关行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5、按时参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考核合格。
3
,三、教学运行与实施
(一)运行机制 1.专业课程结构
注:“两课”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
,2﹒专业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
3﹒主要实训环节
具体实训安排及简介详见附表三“校内实训安排表”与附表四“校外实习安排表”。
5
,4﹒2010级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进程计划表(必修部分)
6
,注:表中有★号的课程表示主要课程。
主管领导:朱名日 教务主任:宁今明 系主任:李新荣
7
5.2010级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进程计划表(选修部分)
8
,注:1、()表示不单独安排学时或不单独计算学分;2、生产实习安排在第二学期暑假进行。
9
7. 课程结构比例分布表
2010级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结构比例分布表
说明: 1、理论课程学时=课内讲课学时=课内讲课周学时*教学周数;
2、实践课程学时=实践环节学时 课内实验或上机学时 课程实践学时 其它环节; 3、学生要求同时修满学分结构分布比例和本专业最低学分才能获得毕业资格; 4、本专业最低学分包含所有环节学分;
5、校内实践环节与生产实习1周为1学分(16课时);
6、顶岗实习为1.5周1学分(16课时),毕业设计在顶岗实习期间进行,计8分。
8.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表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