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字
于怎么读
《于》字笔顺动图

《于》字的基本信息
-
1.a)在:她生~1949年。来信已~日前收到。黄河发源~青海。b)向:问道~盲。告慰~知己。求救~人。c)给:嫁祸~人。献身~科学事业。d)对;对于:忠~祖国。有益~人民。形势~我们有利。e)自;从:青出~蓝。出~自愿。f)表示比较:大~。少~。高~。低~。g)表示被动:见笑~大方之家。
2.后缀。a)动词后缀:合~。属~。在~。至~。b)形容词后缀:勇~负责。善~调度。易~了解。难~实行。“於”
3.姓。
- 于 [yú]
〈动〉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往;去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取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如;好像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又如:于何(如何)
〈介〉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又
成于机杼。
射于家圃。——宋· 欧阳修《归田录》
又
葫芦置于地。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于:介词,到。)—— 清· 姚鼐《登泰山记》
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于以(在何处);于兹(在此);于时(在此)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何有于我。——《论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唐· 韩愈《师说》
言于李愬。——《资治通鉴·唐纪》
语于富者。——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
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
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不拘于时。——唐· 韩愈《师说》
苦于多疾。——宋· 苏轼《教战守》
伤于缚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
择于自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又如:我限于水平,未能对这篇文章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甚于妇人。——《战国策·赵策》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同于真。——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又
同于幻。
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
又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
如:荣誉归于教练
表示相对的位置 。
如:垂直于肋板的脊柱
姓
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
以至于寸。——《后汉书·列女传》
越于诸侯。——《国语·晋语》
又
以免于难。
可以免于难。
“於”
另见 yū
于,yu,于是迂、纡的本字,本义为曲折。较早的字是在“干”的旁边有一条迂曲的线,行路时要绕着走。“于”是一个汉字,从古代就有这个字了,只是和现在的意思不同,属古今异义。“于”不是“於”的简体字(《简化字总表》、《通用规范汉字表》都没有规定“於”简化为“于”,《新华字典》对“於yú”的解释是“同于”),“于”、“於”多数情况相通,但“于”并不能代替“於”的全部意义,“於”也并不能代替“于”的全部意义。同时“于”也是一个姓氏,但不同于“於”姓。常见于文言文中。
中华民族一向以勤劳勇敢著称于世。
他创作的源泉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
又不得效薄技于前,以希一字之褒贬。
看问题要全面,不要局限于某一方面。
他的小说着重于心理描写。
来到蓬莱就像置身于仙山琼阁之中。
一棵高大的松树屹立于悬崖陡壁之上。
那个坏蛋匿影藏形于闹市之中。
这几件事使他左支右绌,疲于应付。
那于下午离开办公室时,我如释重负。
更多
一寸少一点 (打一字) 谜底:于
差点一寸 (打一字) 谜底:于
吃芋头 (打一字) 谜底:于
独伴寒灯听雨声 (字谜) 谜底:于
第四十一 (少笔字) 谜底:于
“自花白寸心不昧” (打一字) 谜底:于
“心事一春犹未见” (少笔字) 谜底:于
“浮云一别后” (少笔字) 谜底: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