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答:“墨禅武道”作何解释?
网友解答: 谢谢邀请。墨,是书法的基本元素和表现工具,书法是讲究墨色变化的,即所谓“墨分五色”——焦、浓、淡、枯和湿。这些变化,最关键的因素是墨中水分的多少。 历史上许多书法家非
谢谢邀请。墨,是书法的基本元素和表现工具,书法是讲究墨色变化的,即所谓“墨分五色”——焦、浓、淡、枯和湿。这些变化,最关键的因素是墨中水分的多少。
历史上许多书法家非常重视墨法,明代书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也说:“然而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已。“墨之五色,各有自己的表现个性。浓墨有庄严厚重、神秘寂静和精神刚强等特点,淡墨有淡雅平和、内敛压抑和娇柔文静等特点,枯墨有轻灵飘逸、枯涩老气和苍茫古朴等特点,润墨有丰润柔和、酣畅淋漓和肉圆情温等特点。因此书法不论表现何种情感或何种意境何种风格,都必须从墨色个性来考虑。心内平静淡泊,宜用淡墨;肃穆悲哀,宜用浓墨;柔情似水,宜用润墨;烦躁不安,宜用枯墨。从意境来看,比如恬淡安适、沉郁悲凉、萧瑟凄清等意境,都适宜淡墨;华美壮丽、雄伟壮阔、寂静肃穆等意境,都适宜浓墨。墨色也与风格有关,气象雄浑、平静内敛、婉约柔美、悲壮古朴,与之对应的正是浓淡润枯的墨色。
禅,是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源于人类本能,经过古代先民开发,形成各种系统的修行方法,并存在于各种教派。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佛教的四禅八定(佛陀从古印度喜马拉雅山下的其他学派学来并汇总而成的);道家闭关(旨在运气打通经脉);印度各路瑜伽(最早形成系统明确的禅修方法)。
言思维修是依因立名,意指一心思维研修为因,得以定心,故谓之思维修。言静虑者是依体立名,其禅那之体,寂静而具审虑之用者,故谓之静虑。静即定,虑即慧,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也就是佛家一般讲的参禅。虚灵宁静,把外缘(外在事物)都摒弃掉,不受其影响;把神收回来,使精神返观自身(非肉身)即是"禅"。
武,是止戈为武,制止战事称之为“武”。字面上是解释“武”字由止、戈两部分组成;另一方面也是说造字之初人们认为,能够制止战争的才算“武”,武力存在的意义是维护和平。
武的发音出自于舞。“舞”是先于“武”出现,用来彰显身强力壮、矫健灵活的行为。后来,因为出现争斗,继而立武:停止争斗的行为。六尺为步,半步为武(举戈而止)。武,即界定了人的安全范畴。止,计量单位,半步的意思。周代以八尺为一步,秦代以六尺为一步。武取止戈二字组合,取其“半步为安全范畴“的意思。
《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最早提出这一著名的论点。书中记载:潘党曰:“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楚庄王回答:“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潘党(楚国大夫)认为楚庄王战胜了敌国,应该让敌人的后代都知道,不要忘了楚国的威风。而楚庄王告诉潘党:“武”字是由“止”和“戈”两字合成的,真正的消灭暴乱,是永远停止动用武器,这才是真正的武功。
《康熙字典·止部》载“《左传·宣十二年》:楚子曰止戈为武。”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沿用:“楚庄王曰:夫武定武戢兵,故止戈为武”的说法,书中又进一步强调:“武,从戈从止,有阻止动武的含义”。
道,是指规则,是科学规律,无处不在,永远存在,有的在改变,有的不变,就像佛法,世间是平衡的,这是道,知人者智,自知者名,也是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也是道,悟道,正道,守道,观察发现探索事情,探索出规律,去证明发现的是否正确,如果正确的,去运用和坚守。
所谓墨禅武道,有几层意思:一层是指书法是一个静思和直叙的行为过程,构思好后,就果断下笔,直接象打仗一样,快速干净的表现出来;一层是指书法的表现形式,有委婉文静的,也有刚武硬直的;一层是意味着做事要深思熟虑,下深功夫,就家练武一样下深功夫;一层是表示做事要文武兼修,有张有弛,才会有利于事物的成功;一层是表明万事万物都有阴柔细腻之一面,也有粗直阳刚的一面,这是事物的内在规律,要依循规律办事,才会成功。
网友解答:墨禅,就是书画中寻找一种境界;武道,是以武为修行,为追求真理的一种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