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汉人跟闽南语汉人都是共同祖先,为什么后来分成2个语系?
网友解答: 一、「在山为客,在海为闽」客家人和闽南人,乃至与闽南人有着亲密关系的潮汕人都是比邻而居,其界限是明显的,风俗习惯也是泾渭分明,但并不影响二者相似的汉人南迁属性。客家和闽南所处
一、「在山为客,在海为闽」
客家人和闽南人,乃至与闽南人有着亲密关系的潮汕人都是比邻而居,其界限是明显的,风俗习惯也是泾渭分明,但并不影响二者相似的汉人南迁属性。
客家和闽南所处的闽粤赣交界,自古以来是南越和闽越的边区,并不是百越人的核心位置,在汉人南迁到来之前,一直是畲族先人的聚居地,但自从秦皇开辟岭南开始,这块山区沃土迎来了汰旧换新的重大变革。
中原人的南迁,按历史演变顺序,第一次为秦定南越,第二次为西晋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第三次为陈元光开漳,第四次为黄巢起义三王入闽,第五次为北宋靖康之耻,第六次为南宋灭亡,第七次为明代全国大迁徙。唐以前,福建人口稀少,南迁的人主要以沿海大江平原为主要聚居地,如木兰溪的南北洋平原,洛江和晋江的泉州平原,九龙江的漳州平原,以及绥安溪和漳江的漳浦、云霄等地,随着泉州和漳州两个州郡的建立,整体化、同质化的闽南文化开始形成,其时间定格在唐代。
而北宋以后,福建的闽北、闽东和闽南人口暴增,已经无法再接纳更多的北方移民,于是,新增的人口慢慢往福建山区聚集,其中以汀州人口增长最快,慢慢的,在汀州所属的县中,形成了新的汉族民系,那便是客家人。
以上,便是闽南人和客家人的本质区别,因早到福建,居住在海而形成了闽南人,后来人只好定居山区,故而成了客家人。
二、「在泉漳为闽南,在汀为客家」福建的闽南人和客家人,其实很好区分,以民国以前的府县籍贯就可以辨别了。
凡汀州八县基本为客家人,漳泉两府则为闽南人,当然漳州靠山的县,如平和、诏安、南靖等地也有部分乡镇是客家人,他们属于后来移民,可能不完全受区划影响。
福建的府一级行政单位,早在宋代就已经定格,一千多年来基本没有太大变化,而民系的养成,在福建,很大程度上最受区划影响。
以龙岩县为例最能体现这种变化。
龙岩县,今龙岩市新罗区,属闽南人。早在唐代以前,龙岩县本为新罗县苦草镇,当时的新罗县在长汀,后龙岩独立设县先后命名为新罗县、龙岩县,一直隶属于汀州。如果按此形势发展,龙岩县应该会成为客家的一员,如同临近的永定一样。然而,历史在唐代出现了拐角。
唐大历十二年(777年),以龙岩县离长汀太远又属九龙江流域而改属漳州,从此,龙岩县便发展成为闽南文化的一员,属于漳州话的一个分支。
如今,龙岩又再次与汀州合并成为龙岩市,其闽南成份慢慢在消退,而客家元素则在增长,与之命运相同的漳平则还是典型的闽南。
显然,客家与闽南,受政区影响还是很大的。
....................................
文/圭海四记
客家和闽南,形成的时间不同,其构成主体也属于不同时代的中原人,不同的时空背景造就的差异文化是两种民系的本质区别。
网友解答:这个问题是比较有意义的,因为闽南人、包括今天在语言上和风俗上都与闽南人非常接近的潮汕人,和客家人其实都是拥有共同的祖先的:
1、闽客杂处——闽南地区;潮客杂处——潮汕地区,包括梅州部分地区(丰顺汤坑与留隍镇)这些都是事实,而且是历史的沿革。
2、无论是潮汕人还是客家人,都是同出福建地区,正所谓真正的“客都”不是今天的广东梅州,而是福建的汀州、宁化、石壁才对。
而且,从历史上的迁徙路线来说,今日主要聚居在广东的客家人,绝大多数其源流都和福建有关,这一点潮汕人也一样(莆田)。
在分子人类学家那里,福建人、客家人、潮汕人,都被坐实大多数就是汉人,绝无花假:
复旦大学分子人类学专家严实教授的图表。
由于去年开始原华夏基因三个子类型O1O2O3经过调整:O3为O2,O1则与原O2合并,因此,经过换算后,可以得知客家人的华夏基因为86.2%、汉人独有的O3则是59.5%;闽语区的人华夏基因为77.2%(潮汕人同在此列),汉人独有基因47.4%。
注:把O3,即今天的O2作为汉人独有基因,主要是出自复旦大学李辉与严实两位专家认定距今约3900-4300年前,位于今天山东半岛与河南少部分地区的“龙山文化”的先民确认为汉人最直接的祖先之理论,因为目前能够查到最多古人类基因且为O3类型的,只有这个地区。虽然双方有一定差距,但是华夏基因77+%、汉人基因47.4%的福建人之占比,与整体南方汉人基因占比“标准”(大约是75%与55%吧)相差并不远,总而言之,各自的民族独有基因都占据了总体的主体。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大家都是同为汉人,而且还是同出源流的,为何今天大家说的话会完全不同?
答案其实也是在上面的图表中:
前面说过,由于分子人类学更新过他们的基因定义,原定为我国古代东南地区的「百越族」主体基因O1——包括侗傣语系与南岛语系,如台湾高山族、阿美族等;原定为O2型的两支,一支是古苗族和古瑶族,这两个基因的各自占比不同,我们大概可以得出为何闽南人与客家人源出一流却语言不同的结论:
闽语人O1=19.3%;
客家人O2=16.5%。
这两个数字都是双方O3外的最大基因:
O1对应百越——正好对应大多数福建人《族谱》所记载的第一次大迁徙:
也就是五胡乱华期间“八姓入闽”——历史上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进入福建之始。秦汉之时,越族是我国东南的第一大族:
汉代武帝前,今日的浙江东南部、福建全境与与广东广西全境,还存在“越族三国”(其实还有一个“南海越国”,但文帝时被灭):
虽然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0年)灭掉了闽越国后,史书记载武帝将闽越人悉数强徙自江淮一带,但是,考古学上的发掘却证实,直到晋代五胡乱华前,福建仍然有不少越人活动的痕迹,这个发现使我们相信,“八姓入闽”后的中原汉人与当地仍然留存的闽越土著不可避免的发生过民族融合,因此,这是今天的福建人O1较高的主要原因。
而语言学家则指出闽南话也确实留有越语的一些元素,不过已故的古汉语大师郑张尚芳指出,温州话保留的古越语元素要比福建话要多一些,但即便如此,说闽南话与古闽越语有关系,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O2对应苗瑶、也包含畲族——也就是说,也正好符号客家人一直往山区迁移并聚居的路线,虽然目前关于苗瑶畲的起源并无绝对定论(苗族相对清晰一些),但是可以肯定他们自百越族兴起后,就算得上是中原汉人没有大规模南渡前的东南之少数民族,考据具体考古发现,也支持了这一结论,苗瑶畲都是山区民族。
客家人进入这些地区后,同样与这些民族发生融合,因此,其语言也不可避免的受其影响而产生了不同的新的语言。
然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
无论是闽南话还是客家话,以及温州话,都可以肯定它们是汉语方言,而不是古少数民族方言,因为更优秀及更强大的文化,总是战胜更落后于更弱小的文化,晋代福建人为第一次衣冠南渡的一份子,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科技与农耕技术,还有优越的民族文化,熏陶改变了福建地区的闽越人。而宋末开始大规模南下的客家人先祖,从福建西移进入江西,随后没多久又南下进入广东,形成了“老客”与“新客”,有次过程大概可得知,为何原本操着“中古福建话”的客家人先祖,会最终衍生出客家话。答案是:因为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