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是用什么铸造的 古代青铜器是怎样铸造出来的?
古代青铜器是怎样铸造出来的?古代青铜器铸造有两种基本方法:块铸法和失蜡法,还有分铸法和焊接法。
一、块体模型法
块模法,或称土模法,最早为商周先民所采用,是整个青铜时代使用最广泛的青铜铸造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制作模具
模具又叫母模、模型。它的原料可以是陶、木、竹、骨、石等材料,铸造的青铜器也可以作为模型。材料的具体选择取决于铸件的几何形状,要考虑图案雕刻和塑料转移的方便性。一般来说,形状细长扁平的刀模可用竹木制作。较小的动物和鸟类可以用骨头和石头雕刻作为模型;对于器型较重、体积较大的鼎、彝器,可用粘土作脱塑模具。
树立好榜样
应选择和准备合适的泥浆材料,其主要成分是土壤和沙子。在模具外面涂上泥浆,去掉模具中用来形成铸件轮廓的部件,铸造技术中称之为外模,外模要分成几块以便从模具中取出;除了外模之外,一个体积相当于容器内腔的模具,应该是用泥做的,通常称为型芯,或者心形和内模。然后内外模嵌套,中间的空隙称为型腔,两者之间的距离就是铸件的厚度。一般来说,用于外包层的泥浆中粘土(粘土是最佳选择)较多,而用于岩心的泥浆中砂较多,颗粒较粗。范 的粘土准备极其细致。采集的土要经过烘干、粉碎、过筛、混合均匀,并加入一定比例的水,使之成为软硬适中的土,然后反复捶打、揉搓,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浸润才能使其定性。这样做出来的泥在翻扇子的时候可以得心应手。
将模块从模具中翻出来是模具铸造技术的中心环节,对技能要求很高。用于简单的固体物体,如刀、刀、箭头等。,二合一模型可以自如应对,即只需要从模型中复制两个外部模型。与上述器皿的简单制造相比,制造空心容器的模式要复杂得多。在翻模型之前,首先要搞清楚外部模型的数量和分布。制作方法简单介绍如下:第一步制作外壁。模具表面用扇泥糊好不留缝隙,然后用力压紧,不能松。下一步是制作内壁。内壁的制作有三种第一种是将外模从模型上翻过来后刮除模型表面,模型就是内芯,所以刮除模型的厚度就是铸铜的厚度;第二种方法用于大型器皿,是将模型做成中空,以其内部为模型制作内芯,将拆下的芯与底模连接,然后在底模上铸耳;最后一种是用外模制芯。
倾倒
趁热浇铸烘烤组装好的模具,否则浇注前必须预热。预热温度以400-500℃为宜。预热时要组装成套的扇芯,然后用泥砂或草捆紧粘贴,再放入窑中高温烘烤。燃烧。为防止熔铜压力引起的模具膨胀和高温引起的模具坍塌,应将烘烤后的模具埋入砂(湿砂)坑内,并用外部木条固定。
预热后,将铜液(1100-1200℃为宜)倒入浇口。倒灌器物的目的是将气孔中的杂质和铜液集中在器物底部,使器物中上部密实,花纹清晰。浇注铜液时要掌握速度,最好是快而平,直到浇口气孔(留在风扇上的气孔)充满铜液。待铜液凝固冷却后,即可取出模具和型芯,取出铸件。
一次浇注成完整形状的方法叫做 "泥泞的铸造和, "泥浆铸造一次 "or "整体铸造 "大多数商周器物都是这样铸造的。用这种方法铸造的器皿表面留下的所有线条都是连续的,即每条线条都是相互连接的。
修剪
拆下陶模后,铸件要用锤、锯、凿等工艺修整,消除多余的铜块、毛刺和飞边。只有出现了光滑整齐的青铜制品,才算完成?
二、失蜡法
失蜡法是用蜂蜡混合油脂做一个内模,在内模上涂上泥浆,预留孔洞,做一个外模。当外模在高温下干燥烘烤时,内模熔化成液体,从孔中排出,形成类似于内模的型腔。然后,从孔中注入铜液,冷却后,剥离外模,从而获得与内模相同的铸件。这是一种青铜和其他金属物品的精密铸造方法,至今仍在现代工业中使用。据了解,我国最早的失蜡铸造器物属于春秋晚期,是河南淅川司夏楚墓中的青铜器,但其工艺的精美标记并不是最初的制作。楚在精美绝伦的制作上贡献最大,曾侯乙墓的造像盘也是最为人称道的。上面密密麻麻的花纹精致而丰富,是用失蜡法制作的。但是失蜡法的应用还不够普及,今天看到的作品也不多,这和蜜蜡数量有限,制作复杂有关。或许也是因为效果惊人却难以引发普遍的审美愉悦。
我国失蜡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用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是楚共王的雄神罐,曾侯乙墓中也出土了铜像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违法内容,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