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水利为什么 为什么三门峡大坝会产生严重的淤积?
为什么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发电能力相对较弱?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建国初期最大的水利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建设三门峡水利枢纽的目的是根治黄河下游的洪涝灾害,即三门峡水利枢纽的主要功能是防洪。而黄河水泥沙含量高,库区泥沙淤积严重,不能满足大容量水力发电的水位,泥沙磨蚀严重,严重制约了发电装机容量。因此,三门峡水利枢纽发电能力较弱。
三门峡水库为什么放水排沙?
由于三门峡水库是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而黄河又是高含沙河流,水库淤积十分严重。不放水不排沙,水库库容很快就会被淤积的泥沙填满,水库没有效益就失去了功能和价值。
因此,根据多年的实践应用,采取“蓄清水排浑水”的综合运用,保持库容不变,使三门峡水库发挥正常作用。
三门峡水电站为何废弃?
三门峡水电站不应该废弃,只是功能有点变化。三门峡水电站仍是黄河中下游重要的水利枢纽,发挥着中下游农田灌溉、雨季蓄水和旱季供水、居民饮用水储存等至关重要的作用,水力发电仍在继续。这些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怎么会被抛弃呢?
三门峡为什么对渭河下游有影响?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渭河以下黄河河段,无法对渭河径流的季节变化进行调整。由于三门峡水利工程的调整,渭河下游流速降低,从黄土高原带来的泥沙淤积在渭河下游,导致渭河下游洪涝灾害明显加重。
植被的破坏削弱了植物的蒸腾作用,影响了地表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入渗。A区属于外流区,水汽来源是海洋,水汽输送是通过大气输送完成的,因此植被的破坏对这一环节影响不大。
为什么三门峡大坝会产生严重的淤积?
黄河水的含沙量已经很高了。从黄土高原上部流出的黄河水携带大量泥沙,在三门峡小浪底大坝附近突然被拦截,流速严重减缓,泥沙淤积在坝底,日积月累,产生严重淤积。
三门峡水电站的修建原因?
三门峡水电站建设的原因是为了缓解下游用水和拦截泥沙。
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坝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一个名声好一个名声差?
三门峡和小浪底的口碑差异,主要是三门峡水库设计经验不足造成的。三门峡水库初步设计时考虑泄流能力过小,出砂口过高。
从地形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渭河流入黄河的大弯处有一片肥沃的平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关中平原。三门峡是一个由渭河平原和汾河河谷组成的狭长盆地,位于盆地的出口处。这里的黄河穿过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如果修建大坝,必然会减缓流速,造成泥沙淤积,进而抬高河道,对黄河、渭水两岸构成威胁。
三门峡水库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泥沙淤积问题。
原来渭河流入黄河的地方水利上有潼关高程的说法,因为黄河泥沙量大,在这里大弯,会造成淤积,导致渭河泄洪不畅。
三门峡大坝的建成加剧了这一现象。从1960年9月大坝建成到1962年3月,一年半的时间里,水库淤积15.34亿立方米,潼关高程比水库建成前高出4.5m。渭河下游两岸的农田被洪水淹没
于是,水利工程专家及时调整后续工程思路,暂停发电功能,拆除已安装的发电机组,将蓄水拦沙的三门峡大坝向蓄洪排沙方向改造。尽可能降低潼关高程。但由于设计排沙空间不足,排沙仍然跟不上淤积速度。到1964年10月,三门峡水库330米以下的淤积损失超过60%。因此决定再建两条隧道,改建4根发电钢管作为泄流排沙钢管。改建工程投入运行后,泄流能力提高了近一倍,减缓了库区淤积,但库区冲淤仍未达到平衡。1969年6月,决定进一步重建枢纽泄洪设施。决定开设8个施工导流底孔,将1号至5号5根发电钢管的进水口高程由300米降低至287米.即降低排沙水位,进而降低泥沙淤积高度。
经过第二次改建工程,315米库水位总泄流能力达到原设计的两倍,大大缓解了库区淤积。由于黄河下游防洪能力的提高,1973年10月采用了汛期排沙的方法。此后,基本实现了泥沙冲淤平衡,控制了淤积向上延伸。
但无论如何,三门峡水库潼关高程被人为抬高,渭河被淹更频繁。陕西省首当其冲遭受渭河洪水,河南省是三门峡水库建设的受益者。这就造成了一个河南受益,陕西受害的事实。于是,关于三门峡的争议不断,陕西主张炸坝,河南的人文城市三门峡在治理黄河洪水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利大于弊。
小浪底修建时,吸取了三门峡的经验教训,排水排沙的安排更加合理。此外,其主要库容位于山区,水库海拔较低。关节问题要少得多。所以小浪底的口碑很好。
上图是小浪底排沙的壮观景象。
近年来,随着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的进展,渭河防洪能力提高,关于三门峡大坝的争议逐渐减少。水利工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不同角度判断一个水利工程的好坏,结论可能完全不同。任何大型水利工程都是争论的焦点。从美国的胡夫到埃及的阿斯旺,再到的三峡和澜沧江梯级工程,都是如此。今后争论还会继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违法内容,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