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瓷器怎么鉴定年代断定真假 如何判断瓷罐年代?
老瓷器鉴定的九大诀窍?
1.严肃感。瓷器的重量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需要大量的动手实践和感知,才能形成贴近客观实际、有个体差异的“重量感”。瓷器的程度,胎体或釉层的厚度,容器的大小等方面的任何细微差别。就足以引起瓷器重量的变化。
2、干湿。有句话叫:“古瓷会流汗。”瓷器年代不同,衣服也不同。所以在同样的温度和湿度下,如果拿在手里,干湿感会明显不同。一般来说,只有200年以上的瓷器才会有出汗的感觉,而800年以上的瓷器很少出汗,很滋润。
3、保湿感。新旧瓷器的区别是非常明显和巨大的。
100年以上的瓷器,摸起来非常顺滑、清爽、舒适、温暖,越老越清爽。
4.软硬感。软硬感是一种极其细微细腻的手感,只对个别瓷器品种如越窑、定窑、耀州窑有一定的区分和标记意义。
5、温凉。冷暖感是区分瓷器质量和品味的分水岭和试金石。顶级的瓷器,尤其是宋代五大名窑的瓷器(尤其是顶级的哥窑、汝窑瓷器),真的是温润如玉,冬暖夏凉如宝玉、宝石!
6、熟悉感。熟悉感是手感和听觉紧密结合的产物。
瓷器和瓜果一样,因烧制温度不同而生熟。如果烧制温度低,1150度以下,它会谋生;烧制温度略高,1200度左右,其声学硬木半衰期长;再高的烧制温度,在1260度左右,听起来也会像石头一样有轻微的回音,是半熟的;若烧制温度在1320以上,其声像金黄,回声悠长,回味悠远,为熟。
7.滑滑的感觉。滑感既是涩感的延续,也是涩感的结果和原因:润则滑,滑则润,滑则润。涩就会滞,滞就会滞。滞必涩,滞必涩。
8.厚度。瓷器的品种不同,历史年代不同,保存环境不同,失透程度不同,都会导致瓷器的釉厚感有很大的差异和差别。
9.颠簸感。凹凸感对于区分和鉴别明中期和元代以前的青花和釉下红的真伪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宋特有的蚯蚓走泥纹也有凸、凹、平三种形态和感觉。以前是作为判断钧釉的唯一标准。
如何判断瓷罐年代?
1.瓷器的形状是我们断代的主要依据。因为造型最具时代特征,什么时代有什么样的造型,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一种没有任何造型的器物,什么时候消失,其间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过程,往往是我们识别时代的可靠方法。因此,古瓷的造型演变是有规律的,找出它们的变化规律和时代特征,就可以达到科学鉴定的目的。
2.瓷器的装饰主题和风格。随着时代和风尚的变迁,形成了复杂多变的时代特征,往往被鉴定家视为可靠的断代依据。
3.燃烧法。烧瓷技术的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和提高的。由于不同时代在原料加工、器物成型、窑烧等方面的技术差异,给瓷器留下了不同的工艺痕迹。所以烧成方式是瓷器产生不同特性和变化的根本原因。掌握不同时代不同的烧瓷方法,也是我们断代的重要依据。
4.瓷器的胎、釉、画特点。由于不同地方、不同时期的制瓷原料不同,以后瓷器的胎、釉、色等特点也不同
胎骨随着研磨、淘洗、烧结技术的不断改进,胎骨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早期胎土未粉碎,淘洗不干净,烧制温度只有800度左右,所以胎土杂质多,疏松,吸水率高,强度差。从商代到东汉中期,制陶业开始了第一次飞跃,出现了原始瓷器。烧制温度1000度左右,吸水率和强度介于陶瓷之间。瓷器发明于东汉末年至南北朝,烧制温度约1200度。瓷石和高岭土二元配方在元代景德镇广泛使用,进一步提高了瓷器的烧成温度,减少了瓷器在烧成过程中的变形。我们在鉴定陶瓷时,要善于根据光滑骨骼的烧结程度来判断年代。同时也要注意当地土为胎,偏远地区杂窑技术落后的现象。
设备类型。自陶器发明以来,各种类型的陶器根据各个时代人们生活生产的需要和社会群体审美观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如果我们能知道各个朝代的各种变化,我们就有把握赢得鉴定。比如瓶,从商周秦汉时期比较简单的类型发展到梅瓶、盘口瓶、红瓶、天仙瓶、象耳瓶、玉壶春瓶、柳叶瓶、凤尾瓶、转心瓶等。每个瓶型都有一个最早烧制的朝代,每个时期的瓶身、瓶口、肢线都会发生变化。有些变化很明显,有些变化很微妙。熟悉了这些演化规律,我们就可以鉴别瓶子的真伪,准确地确定其年代。
釉色。自商周釉上彩原始瓷器和秦汉单色釉发明以来,今天的彩釉已有100多种,每一种彩釉都有其诞生日期和年代。我们要熟悉每一种釉色发明的朝代,重点了解几种划时代的釉色,如低温铜釉绿、铜红、钴蓝、高温蓝釉、青釉、蓝、红、黄釉、黑釉、褐釉、茶釉等,熟悉各种釉的演变发展。
颜色。自原始陶器出现绘画以来,出现了隋唐五代的褐、黑、红、绿等釉下彩绘瓷器,烧制了宋辽金时期的釉下红绿,出现了元代成熟的青花并烧制成功釉下红,明代青花五彩,清康熙时期的釉下青花研制成功,陶瓷的色彩发展到今天的五彩缤纷。用发展的眼光区分颜色。一开始一个颜色的外观并不完美。只有经过长时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做到尽善尽美。比如元代的釉下红,刚诞生的时候是红、紫、黑,颜色不顺眼。明初的釉下红是紫色的,直到清代,釉下红才鲜亮耀眼。这样看来,一件清新耀眼的釉里红瓷器,不应该判断为元代的产品。
装修。随着陶器的出现,原始人出于审美的需要,开始对陶器进行绘画和装饰,后来又用印刷、雕刻和绘画来装饰陶器。装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艺术水平。同样,每一种装饰也有它的发明时期。元代以前,陶瓷的装饰主要是印刷、绘画、雕刻、贴花和雕版。装饰品主要是花,动物,宝宝玩。釉上彩和釉下彩只有黑、棕、红、绿等几种颜色。元青花一出现,印、画、刻、贴花、雕版就居于次要地位,装饰画突飞猛进。我们应该熟悉每一种装饰艺术的时代。
技术。技术是随着人文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技术的每一次进步和变化都得益于科学的进步和工具的改进。改进和tr
光泽。区分新旧瓷器最重要的是光泽。新瓷器光泽亮丽,火彩夺目。一件陶瓷胎、釉、饰、色、形都符合古代陶瓷的要求,但只要火烧得明亮,充满生气,那么一票否决:这件陶瓷一定是新的。历史悠久的陶瓷形成一种自然的“脆光”,具有柔和的光泽和玉石般的温暖。历史悠久的釉上彩瓷器,有一种色彩斑斓的光晕,习惯上称之为“蚌光”。因为光泽在陶瓷的鉴定中占据最重要的位置,所以造假者会想尽办法让釉面变老。一般他们会用酸性溶液浸泡,用茶叶煮,用动物皮打磨,甚至埋在土里,每隔一段时间就挖出来。但人为用“火”去除陶瓷的光泽是不自然的,仔细观察就能识别出来。凡是有不自然光泽的陶瓷,都要有防伪之心,不可轻信。一块古陶瓷年代不同,沼泽的柔软度和温润度也不同。在这个层面上,陶瓷鉴赏家心中有数,每个陶瓷收藏家心中也有一把不同的尺子。年代测定的准确性取决于他自己对陶瓷理论的研究和使用过的陶瓷数量。
声音。提倡用“眼、手、耳”来鉴别陶瓷。用耳朵就是敲陶瓷,听它的声音。这对于检测陶瓷裂纹损伤是有效的。但是很难通过它们的声音来辨别新旧陶瓷。古今书籍中关于听的记载很多,如“声如幽香”、“声清气清”、“声悠扬”、“声如撞木”等等。我觉得这些描述很抽象,很难把握,听声音就是一种感觉。要形成一种习惯,你要用手敲每一块用过的陶瓷,仔细分辨它的声音,久而久之就能听到那种感觉。
0-@qq.com
13360年代的鉴定比较复杂,主要看瓷面反光程度、胎体颜色、外观造型、成分构成、胎体质量和釉的成分等。以确定基地的大致年龄;2:完整性鉴定,看是否有裂纹、脱釉、磕碰、补丁、划痕等。3:艺术价值鉴定:比如名人是否制作,名人是否书写或绘画等。4:历史价值鉴定:如是否官窑,是否名人制品,是否有特殊历史意义等。4:材质鉴定:如是否为特细泥、胎釉等。5:稀有:稀有细瓷价值更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违法内容,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