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NIC:2015年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前言1997年,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中国互

,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

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前言

1997年,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牵头组织有关互联网单位共同开展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调查,自1997年至今CNNIC 已成功发布了35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本次报告是第36次报告。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人民生活形态的关键行业,CNNIC 的历次报告则见证了中国互联网从起步到腾飞的全部历程,并且以严谨客观的数据,为政府部门、企业等各界掌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动态、制定相关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被国内外广泛引用。

自1998年以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形成了于每年1月和7月定期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惯例。第36次统计报告延续了以往的内容和风格,对我国网民规模、结构特征、接入方式和网络应用等情况进行了连续的调查研究。

本《报告》的数据采集工作一如既往地得到了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各互联网单位、调查支持网站以及媒体等的密切配合下,基础资源数据采集及时完成。在此,谨对他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对接受第36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的网民朋友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5年7月

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

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目 录

报告摘要 .................................................................................................... 1

第一章 调查介绍 ...................................................................................... 3

第二章 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 7

一、网民规模 . ..................................................................................................................................... 7

(一)总体网民规模 . ..................................................................................................................... 7

(二)手机网民规模 . ..................................................................................................................... 8

(三)农村网民规模 . ..................................................................................................................... 8

二、网民属性 . ................................................................................................................................... 10

(一)性别结构 . ........................................................................................................................... 10

(二)年龄结构 . ........................................................................................................................... 10

(三)学历结构 . ........................................................................................................................... 11

(四)职业结构 . ........................................................................................................................... 11

(五)收入结构 . ........................................................................................................................... 12

三、接入方式 . ................................................................................................................................... 13

(一)接入设备 . ........................................................................................................................... 13

(二)接入场所 . ........................................................................................................................... 14

(三)接入网络 . ........................................................................................................................... 14

第三章 互联网基础资源 ........................................................................ 17

一、 互联网基础资源概述 ........................................................................................................... 17

二、 IP 地址 . .................................................................................................................................. 17

三、 域名 ....................................................................................................................................... 18

四、 网站 ....................................................................................................................................... 19

五、 网络国际出口带宽 ............................................................................................................... 20

第四章 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 23

一、上网时长 . ................................................................................................................................... 23

二、整体互联网应用状况 ................................................................................................................ 23

(一)信息获取类应用发展 . ....................................................................................................... 26

(二)商务交易类应用发展 . ....................................................................................................... 29

(三)交流沟通类应用发展 . ....................................................................................................... 36

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I

,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四)网络娱乐类应用发展 . ....................................................................................................... 38

附录1互联网基础资源附表 .................................................................. 43

附录2调查支持单位 .............................................................................. 47

附录3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介绍 . ......................................................... 48

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II

,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报告摘要

一、基础数据

◇ 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68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894万人。互联网普

及率为48.8,较2014年底提升了0.9个百分点。

◇ 截至2015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底增加3679万人。网民中

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4年底的85.8提升至88.9 。

◇ 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7.9,规模达1.86亿,较2014年底增

加800万人。

◇ 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通过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分别为68.4

和42.5;手机上网使用率为88.9,较2014年底提高3.1个百分点;平板电脑上网的比例为33.7,较2014年底下降了1.1个百分点;网络电视使用率为16.0。

◇ 截至2015年6月,中国域名总数为2231万个,其中“.CN ”域名总数为1225万个,

占中国域名总数比例为54.9,“. 中国”域名总数为26万个。

◇ 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站总数为357万个,其中CN 下网站数为163万个。

二、趋势与特点

整体网民规模增速继续放缓,手机上网带动农村地区网民增长

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较2014年底提升0.9个百分点,整体网民规模增速继续放缓。2015年上半年新增网民1894万人,其中农村网民占48.0,比整体网民中农村人口的占比高出20个百分点。农村地区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达69.2。未来几年内,手机上网依然是带动农村地区网民增长的主要动力。

手机网民规模继续保持增长,网民上网设备逐渐向手机端集中

截至2015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12月增加3679万人,网

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

,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88.9,通过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均有下降。随着手机终端的大屏化和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进一步明显。

移动商务类应用发展迅速,助力消费驱动型经济发展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促使网民的消费行为逐渐向移动端迁移和渗透。由于移动端即时、便捷的特性更好的契合了网民的商务类消费需求,伴随着手机网民的快速增长,移动商务类应用成为拉动网络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15年上半年,手机支付、手机网购、手机旅行预订用户规模分别达到2.76亿、 2.70亿和1.68亿,半年度增长率分别为26.9、14.5和25.0。

互联网应用向提升体验、贴近经济方向发展

中国网民的互联网应用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种质变表现在信息的精准性以及与经济发展的贴近性:一方面,互联网信息服务向精准性发展,通过技术手段提升信息提供的针对性,达到开发、维系用户的目的;另一方面,互联网应用与社会经济的融合更为深入,网络购物、旅行预订等网络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同时,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影响网民对网络理财、炒股的使用。

2

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一章 调查介绍

一、调查方法

(一)网民个人调查

1.1调查总体

中国有住宅固定电话(家庭电话、小灵通、宿舍电话)或者手机的6岁及以上常住居民。 ◇ 样本规模

用户调查总体样本30,000个,其中,住宅固定电话用户、手机用户各15,000个,样本覆盖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 调查总体细分

A C B

调查总体划分如下:

子总体A :被住宅固话覆盖人群【包括:住宅固定电话覆盖的居民 小灵通用户 学生宿舍电话覆盖用户 其他宿舍电话覆盖用户】;

子总体B :被手机覆盖人群;

子总体C :手机和住宅固话共同覆盖人群【住宅固话覆盖人群和手机覆盖人群有重合,重合处为子总体C 】,C=A∩B。

1.2抽样方式

CNNIC 针对子总体A 、B 、C 进行调查,为最大限度地覆盖网民群体,采用双重抽样框方式进行调研。采用的第一个抽样框是固定住宅电话名单,调查子总体A 。采用的第二个抽

第3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3

,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样框是移动电话名单,调查子总体B 。

对于固定电话覆盖群体,采用分层二阶段抽样方式。为保证所抽取的样本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将全国按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分为31层,各层独立抽取样本。

省内采取样本自加权的抽样方式。各地市州(包括所辖区、县)样本量根据该城市固定住宅电话覆盖的6周岁以上人口数占全省总覆盖人口数的比例分配。

对于手机覆盖群体,抽样方式与固定电话群体类似,也将全国按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分为31层,各层独立抽取样本。省内按照各地市居民人口所占比例分配样本,使省内样本分配符合自加权。

为了保证每个地市州内的住宅电话号码被抽中的机会近似相同,使住宅电话多的局号被抽中的机会多,同时也考虑到了访问实施工作的操作性,在各地市州内住宅电话号码的抽取按以下步骤进行:

手机群体调研方式是,在每个地市州中,抽取全部手机局号;结合每个地市州的有效样本量,生成一定数量的四位随机数,与每个地市州的手机局号相结合,构成号码库(局号 4位随机数);对所生成的号码库进行随机排序;拨打访问随机排序后的号码库。固定电话群体调研方式与手机群体相似,同样是生成随机数与局号组成电话号码,拨打访问这些电话号码。但为了不重复抽样,此处只访问住宅固定电话。

1.3调查方式

通过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系统(CATI )进行调查。

1.4调查总体和目标总体的差异

CNNIC 在2005年底曾经对电话无法覆盖人群进行过研究,此群体中网民规模很小,随着我国电信业的发展,目前该群体的规模逐步缩减。因此本次调查研究有一个前提假设,即:

针对该项研究,固话和手机无法覆盖人群中的网民在统计中可以忽略不计。

(二)网上调查

网上调查重在了解典型互联网应用的使用情况。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在2015年6月10日至6月31日期间进行了网上调查。将问卷放置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的网站上,同时在政府媒体网站、全国较大的网站上设置问卷链接,由网民主4

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