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作业和作业成本法区别?)
作业成本法的原则?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基于作业来计算和控制产品成本的方法。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生产导致作业,作业导致间接成本。
作业成本法(ABC)是一种定量管理方法,它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根据事物的经济技术特征进行统计、排列和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区分重点和一般,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作业和作业成本法区别?
作业成本计算与传统成本计算的区别:
1.成本图像
传统成本法的成本对象主要局限于“产品”层面,而且往往是最终产品,而作业成本法更关注产品形成的过程和成本形成的因果关系。成本计算对象是多层次的,资源、活动和最终产品都是成本计算对象。作业成本法不仅是作业成本法的载体,也是成本计算的对象。企业完成一项活动,会消耗一定量的资源,同时将一定量的产出转移到下一项活动,并逐步结转,直至最终将产品提供给客户。资源、运营和最终产品通过成本动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作业成本法可以为资源、作业、产品、原材料、客户、销售市场、销售渠道等不同层次的成本对象提供相应的成本信息。并提供更多信息。与传统成本法相比,作业成本法扩展了成本的概念。传统成本法的成本概念仅局限于产品的制造过程。作业成本法是基于成本管理的全过程。它将成本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阶段,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向后延伸到客户的使用、维护和处置阶段。
2.成本层次分析
传统成本法更注重产品成本结果本身。成本计算的对象是企业生产的各种产品,产量作为产品成本的唯一动因,在成本分配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按照这种思路,企业的总成本分为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思路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生产成本应按其原因归集到作业中,计算作业成本,再按产品生产中消耗的作业量将作业成本计入产品成本。根据这个成本动因,成本分为:短期可变成本,如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短期内还是以产品数量为基础,和传统成本法基本相同。长期变动成本以作业为基础,作业量是其成本动因。在传统成本法下,某一产品分销的长期可变成本多为固定成本固定成本,它不随给定期间内任何经营的变化而变化,但从长期来看也是可变的。
3.产品成本的经济本质和内容
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认为,成本的经济本质是生产经营过程中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主要指其制造成本,仅包括3354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这些都是制造产品过程中与产品生产直接相关的。成本项目根据费用的经济用途划分,而管理和组织生产的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处理。作业成本法认为,产品成本表现为价值在企业顾客中的逐步积累和转移,最终形成转移给外部顾客的总价值。因此,产品成本就是完全成本。制造过程中的一切费用,只要是合理有效的,都是有利于最终产出的支出,所以应该计入产品成本。也就是说,作业成本法强调支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而不管它是否与产出直接相关。在作业成本计算中,也使用期间费用的概念。但此时的期间费用都是无效的、不合理的支出,而不是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支出。因此,在传统成本法下,成本信息只能反映经营成果,而不能反映经营失败的原因,以及如何进行变革以在未来的竞争中转败为胜。在作业成本法下,成本会计深入到作业层面。通过开展作业分析,可以为企业寻求降低成本的可靠依据和优化作业组合的途径,采用越来越合理的产品生产程序,降低总的资源消耗。
4.理论基础的差异
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理论基础是企业生产的产品按其生产时间或产量线性消耗各种间接成本。因此,间接成本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平均分配到各种产品的成本中。这种方法,没有考虑实际生产中产品消耗与成本的比例,只能算是一种近似的分配方法。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成本驱动因素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企业的产品成本和价值不是孤立产生的,产品成本的形成与各种资源的消耗密切相关。因此,间接费用的分配应着眼于费用和成本的来源,间接费用的分配应与这些费用产生的原因相联系。作业成本法突破了成本核算中产品的界限,使成本核算深入到资源和作业的层面。它从资源的消耗入手,在基于各种资源动因(即资源成本的分配标准)的活动中按照tD归集成本,并按照不同的活动动因(即基于活动的成本的分配标准)将各活动中心的成本分配到各种产品中。作业成本法通过选择多样化的分配标准(成本动因)来分配间接成本,使成本分配和成本计算,特别是固定制造费用比重的增加,按照产品对象化的过程进行细化,从而大大提高了成本的归属,将分配间接成本和按照人为标准计算产品成本的比重降到最低,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违法内容,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