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部审计(我国内部审计和国外内部审计一样吗?)
我国内部审计和国外内部审计一样吗?
自1983年诞生以来,我国内部审计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国家经济建设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与市场经济成熟的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许多缺陷和弊端,与国外内部审计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内部审计动机、独立性、工作范围、参与程度、角色理解、审计技术、审计效果和人员素质等方面。
第一,设立内部审计的动机不同。
现代内部审计是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管理模式的改变和内部职能的分解,基于加强管理的内在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也是内部审计存在的客观基础。我国内部审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1985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这种背景下的内部审计实际上是一种行政命令的产物,这是导致我国内部审计与国外相比存在诸多不足的根本原因之一。
第二,内部审计独立性较差。
独立性原则是内部审计区别于企业其他职能部门的重要标志。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要么隶属于财务部门,要么与纪检监察合并为一个常规部门。只有少数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属于审计委员会。然而,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第三,被动的审计策略。
长期以来,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一直是被动的,总是带着对被审计单位的不信任开展工作,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在工作过程中缺乏良好的沟通。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变得非常有限。
国外大力提倡参与式审计。在审计过程中,公司信任审计部门,并给予很大程度的支持。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共同分析改进的必要性,讨论可行的改进措施。在提出最终审计报告时,应重点关注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可能产生的影响、改进的可能性和改进措施,被审计部门采取的改进行动也应纳入审计报告,以体现其对审计工作的积极态度。
第四,工作范围太窄。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机构起源于行政命令,大多数企业的领导对内部审计的本质特征及其独立性认识不足,误以为审计就是审计。到现阶段,我国仍有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仅局限于财务会计的审计,很少触及经营管理的其他领域,这使得内部审计在性质上大多是财务性的,使内部审计实际上成为财务会计的自审过程。
国外内部审计涉及领域广泛,内容相当深入。广泛开展了企业发展战略与管理决策审计、投资效益审计、物资采购审计、生产过程审计、研发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后勤服务体系效率审计等。一些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甚至评估环境污染、社区关系等因素对企业商业利益和可持续经营的影响,“绿色”审计和社会责任审计也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
五、国内外对内部审计作用的理解存在偏差。
在,审计师对自身角色的理解存在偏差。他们一直认为内部审计是“查错防弊”,重在评价。提交的审计报告侧重于对审计发现的描述,对审计建议重视不够。西方国家的内部审计注重将审计结果的传递作为向管理当局提供服务和帮助的良机。
西方内部审计部门在编制和发送审计报告时,非常重视事实的准确性和清晰性、建议的可行性、内容的重要性和提交的及时性。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西方国家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普遍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积极拓展相关专业知识,创新工作方法(如特别注重与被审计部门联合审计),紧紧围绕经营风险的甄别、评估、控制和防范开展审计工作,从而提供优质服务。
不及物动词落后的审计技术
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一直以人工审计为主,根据审计人员的个人经验和专业判断进行随机抽样,很少使用统计抽样和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审计工作的风险无法量化。以事后审计和静态审计为主,很少进行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不利于审计部门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避免损失。
在国外,自20世纪中期以来,审计界发展了多种审计抽样方法和抽样技术,广泛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并建立了各种审计风险模型来降低自身的经营风险。同时,西方国家的内部审计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开展审计调查,对组织中存在的倾向性、普遍性问题,特别是组织面临的财务和经营风险进行定期调查、分析、评估和预测。这种动态审计方法可以及时发现问题的原因或未来的发展方向,向组织的高层管理者提出解决或防止问题再次发生的建议,或随时接受他们的建议,从而帮助组织改善风险管理,增加价值。
此外,公司管理层和社会各阶层对内部审计职能的认识、内部审计参与企业经营决策过程、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的差异等。都形成了内部审计与西方内部审计在不同层面上的差距。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上市公司管理层对内部审计治理结构的优化越来越重视,再加上立法程序的完善和社会对审计和内部审计认识的提高,我们有理由相信的内部审计将会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违法内容,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