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有哪些?)
中文核心期刊有哪些?
核心期刊包括北大核心、南大核心、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一般核心期刊默认为北大核心,即知网、学术期刊网、北京大学图书馆期刊研究会联合发布的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但还是要明确毕业需要哪些核心期刊。
最新的北大核心是2018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17年第八版。适用于2018年至2022年),已于2018年12月出版。(文末有详细列表贴出)
另外,判断是否为核心期刊的一个简单方法是访问知网。
直接搜索期刊名称,点击更多介绍,会显示期刊收录的详细信息。
例如,下面的《食品工业科技》杂志就被北大的核心所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有哪些?
护理类期刊较少,中文核心期刊较少,只有两种:
1.护理杂志
2.《实用护理杂志》(《护士进修杂志》之前也是中文核心,2011版北大中文核心去掉了)。这两种期刊算是国家级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科技核心期刊》):普通国家级期刊(科技核心期刊):1。护理管理2。护理管理杂志
3.护理杂志
4.护理科学杂志5、护理研究6、国际护理科学杂志7、现代临床护理8、解放军护理9、护士继续教育杂志10、现代护理杂志11、上海护理。省级期刊不到10家。
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谁?
奈塞尔(1928——),英文名奈塞尔,出生于德国的美国心理学家。他是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先驱,因其开创性的著作被誉为认知心理学之父。
1928年出生于德国一个知识分子家庭,3岁随父母移民美国。1946年考入哈佛大学,起初主修物理学,后在当时年轻教授米勒的影响下改学心理学。
1950年毕业后,他进入斯沃斯莫尔学院,师从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的科勒教授,这无疑对他日后从事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获得硕士学位后,由于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主义不感兴趣,他先去了麻省理工学院新成立的心理学系学习,但很快发现该系信息论的研究范围过于狭窄,于是很快回到哈佛大学,并于1956年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
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谁?
定义
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如何获取、储存、转换、使用和交流信息的心理学分支。
广义和狭义认知心理学的区别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包括结构主义心理学、心理学派和信息加工心理学。狭义是指信息加工心理学。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强调研究意识和研究认知的高级过程。
结构认知心理学
起源于欧洲大陆,主要代表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J皮亚杰。他用实验事实描述了儿童认知(尤其是思维)的发展过程。
心理学派
行为主义盛行时,一些坚持研究意识现象的心理学家认为行为心理学只研究人的外显行为,拒绝从实用主义的立场研究人的心理意识。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布雷维尔()和布朗斯福德(),他们研究了对单词、句子等复杂现象的知觉和记忆,强调了图式和材料的重构在记忆中的作用。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信息加工心理学。
这是美国认知心理学的主流。
信息处理心理学将人与计算机相比较。计算机从周围环境接收输入信息,对其进行处理和存储,然后产生计划输出。人类系统和计算机一样,人类知识的获取也是信息输入、转换、储存和改进的过程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是通过感觉系统以原始的感觉形式短暂储存的。通过控制系统进入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即信息储存。将长时记忆中存储的信息提取到短时记忆中,通过问题解决和决策的过程,实现当前的任务。人类的信息加工不仅表现为从感觉储存到长时记忆的不断转化,还表现为后一加工阶段对前一加工阶段的影响。前者称为自下而上的处理,后者称为自上而下的处理。信息处理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同时是双向的。
产地:
现代认知心理学思潮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它是以纳赛尔出版的《认知心理学》命名的。到了80年代,它已经成为当前西方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新流派,基本上取代了行为心理学,占据了西方心理学领域的主导地位。
认知心理学是以人类心理现象中的认知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是广义认知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包括计算机科学、传播学、语言学、逻辑学和人类学)。
认知原本是心理学中的常用词。心理词典将其理解为认知或知识的过程,即与情感、动机、意志等相对的理性和认知的过程。包括感知、表征、记忆、思维等。而思维是其核心。
在《认知心理学》的书中,Sorso简单描述了这门学科的任务:“认知心理学是研究我们如何获得关于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如何被表征和转化为知识,以及知识如何被储存,并用来指导我们的注意力和行为。认知心理学包括心理过程的整个领域,从感觉知觉、模式识别、注意、学习、记忆、概念形成,到思维、表征、语言和情绪的发展过程等。”
认知心理学兴起和发展的背景
因为历史要素论、格式塔学派、行为主义在认知活动中的无奈。许多心理学家对心理学理论的发展感到不满和担忧。大家都希望有一个统一的理论和方法,整合各个学派的研究成果。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是许多心理学家的共同愿望。认知心理学是在以下科技时代的背景下兴起并迅速发展起来的。
行为心理学受到了批评。
20世纪50年代以前,行为主义拒绝研究人的心理意识,因为它研究的是人的外显行为,用“s(刺激)r(反应)”的公式来表述人的认知过程,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的心理水平降低到动物的水平。现代认知心理学强调决定行为的是内在机制,并用它来解释人的行为。在它看来,刺激虽然重要,但不能单独直接成为行为的原因。行为与一系列中间变量有关,用公式S-O-R表示,这个中间变量(O)包括需要和认知。当需要控制行为的动机时,认知就是对环境中对象的识别。环境提供的信息通过控制外部行为的各种认知过程进行编码、存储和操作。正是这些联系S和R的内在过程,才能成为行为的决定因素。认知心理学抛弃了行为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只有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东西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2.心理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60年代,心理语言学产生,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积极贡献主要表现在:用事实使人们看到了行为主义环境决定论的缺陷,促使人们转向对人的心理过程的研究。为了支持人类认知过程的研究,我们反对以动物行为推断人类行为规则的特征。它支持人的先天能力的积极观点。语言是新颖的、具有生产性的,它支撑着现代认知心理学所坚持的认知活动(感知、记忆、思维、理解)。
3.信息论的普及。
20世纪60年代,新理论迅速发展。信息论是一种量化信息的不确定性,解释投入与产出关系的方法。这一理论支持并构成了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即人类行为与内部心理过程密切相关。因此,信息论的许多概念已经成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概念。
4.计算机科学的发明与应用
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人们萌生了电子计算机与人脑类比的想法。计算机的功能包括信息的输入、存储、处理和输出。人类系统和计算机一样,通过各种感官接收信息,在不同层次的神经系统中进行处理,将信息储存在大脑中,然后产生有计划、有目的的行为。认知心理学对认知的最初解释就是基于这一观点。
参考资料:
1.张文,现代认知心理学兴起的技术背景-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4)123-126
2.凯瑟琳,吴国宏译,《认知心理学》(原书第5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
3.纽约大学心理学系,1967年。
4.黄希庭,心理学导论-教育出版社,1991。
5.乐国安,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心理学探索,1983,(3): 45-48。
6.彭,认知心理学-出版社,1988
7.朱智贤,现代认知心理学述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版),1985,(1): 8-12
8.方,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山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1984,(4): 35-4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违法内容,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