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度蜜月去哪里好,广州人的婚嫁民风?
广东度蜜月去哪里好
广州人的婚嫁民风?
婚姻民风,广州人 受中原传统婚俗的影响 又自有 粤式滋味 这些带着 浓浓广味的婚嫁民风你见过吗?
古老的广州人婚俗,既沿袭了《周礼》的六礼而来,又顺利融合了广州的地方特色。
随着时代的进步,古代婚俗的繁文缛节逐渐被淘汰,被新婚俗精简和取代,但许多具有浓郁风味的婚俗仍然流传下来,然后发扬光大。
新人过鹊桥 新婚俗始于清末民初
新中国成立前,男女婚姻大多是按照父母的命令和媒人的话进行的。许多人婚后感情不和谐,家庭生活缺乏幸福感,成为封建婚姻制度的受害者。同时,这种婚姻制度有一套极其繁琐的礼仪,应该通过六礼送三书。即使贫困家庭只能在经济条件的形式上简化,但他们在风俗观念上也受到了深深的伤害。
清末民初,新式婚礼开始成为年轻人追逐的时尚, 拍婚纱照、集体婚礼、旅游婚礼等形式在广州扎根,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新旧交织也拼出了一幅充满活力的老广州风情画。
晚清时期,在西关等商业繁荣的地方,新的婚礼开始成为年轻人追求的时尚。婚礼仪式是从国外进口的。当时,许多年轻人,以集体婚礼、旅游婚礼等形式,或只是邀请亲友吃糖果,我们聚在一起,婚礼甚至成功,不仅节省了费用,而且不泥泞、干净。
根据当时流传甚广的竹枝词,新式婚礼应该是这样的: 碧藤轿子簇新花,婚礼文明半世家,吉服却嫌红锦俗,新人头罩白纱。
新人穿西装婚纱
如果有人不仅怀念中国的排场,还羡慕西方婚礼的时尚,他们也可以举办一场 婚礼中礼为体,西礼为用。在这样的婚礼上,你可以看到一个穿着红色衣服的新娘坐在一辆大红花轿子上,吹着和打着,但是轿子里装满了鲜花和绿叶;你还可以看到新郎的官员穿着一件长衬衫,身上有一条红色的腰带,与穿着白色婚纱的新娘相对。新娘深深地鞠了一躬,新郎屈膝了。现场呈现的场景是新俗旧礼,中西合璧,共冶一炉,相映成趣。
1912年11月的一天,西关石榴巷黄家举行了文明婚礼。旧式婚礼的仪仗,和黄家一样没用,都是用鲜花和绿叶装饰,屋内屋外只用绿叶和鲜花装饰。婚礼上,新娘戴着白色的面纱,手里拿着花束,和新郎交换指环,然后和新郎肩并肩,慢慢地走着。这场新婚礼吸引了大量市民观看,一度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六礼沿袭周礼 百年前简化为三礼
三书六礼是古代汉族的婚姻习俗和礼仪,可以追溯到西周的婚姻六礼,中国古籍《礼记》和《礼仪》都对此进行了探讨。 三书是指在六礼过程中使用的文件,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是指从求婚到结婚的整个婚姻过程,包括六个环节: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传统的婚礼在广州大概是一样的,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个大纲——婚礼、婚礼、婚礼,也就是广州人常说的订婚、就业、结婚。
广州学者徐霞辉在《论清末民初广州地区婚俗的变化》一文中介绍,广州传统婚礼极其繁琐, 在六个仪式中,欢迎是最热闹、最隆重的仪式。下九路光雅里地区有很多专门经营婚礼的店铺,以万福、丁财贵、多多福、颂多福、永全福著称。
六礼简化为三礼
清末民初,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广州婚礼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一般从议婚到结婚大致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订婚、聘用、交换聘礼、结婚。1929年10月15日, 广州市社会局规定市民采用新婚礼仪式:结婚前后,旧俗中送饼果、送礼物、送妆、送烧猪的案例全部废除;当你结婚时,你应该喝茶。如果你必须吃饭,你必须节俭。
随着气氛的逐渐开放,在传统的婚俗中,纳采、问名、纳吉、纳征等礼仪在父母之命 代替订婚、纳聘两个环节。因此,在现代社会创新和多元化的冲击下,广州人的婚姻观念和行为发生了一些变化:媒体形式出现了媒体,比如媒人馆、相见;阻头、验贞、叹息等陋习逐渐消退;婚纱西化等。虽然新的婚俗并没有成为当时婚姻生活的主流,但中西混合、新旧并存,恰恰说明广州的婚俗正在经历创新,逐渐开启现代化进程。
婚礼现场
婚礼中新娘新郎服饰和用品的变化是婚礼习俗变化最生动、最具体的表现。清末民初,追求新时尚的人们开始模仿西方的习俗,改良服饰,使婚礼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局面。上世纪初, 许多时尚人士喜欢在媒体上公布新婚礼的照片,逐渐成为一种时尚。1914年,香港华侨严淑姬与丈夫黎明伟结婚,并在广州度蜜月。之后,她在1914年4月1日发表了一些婚礼和蜜月的照片。照片中的新郎戴着礼帽,穿着西装,打着领结,新娘穿着白色的裙子,头上穿着婚纱拿着鲜花,新意盎然。
《南越报》12月16日发布的《新闺中十二曲》更生动地描绘了新婚礼的情况: 当我们相遇时,我们站得很紧张。我丈夫厌倦了在我面前介绍我。我鞠躬致意,以最文明的态度呼唤我的丈夫。与传统婚俗中的跪拜仪式相比,词语中的鞠躬致意和呼呼先生的细节确实凸显了文明的特征。难怪新婚礼被称为文明婚礼。
服装用品折射观念的变化
在新旧交织的阶段,也有一些纷和纠葛是不可或缺的。1913年,广州市崔府街的一名姓黄的男子与一名姓朱的女子结婚。接受新教育的准新娘要求用轿子迎接新婚夫妇,而保守的男子则坚持使用凤凰王冠和彩色舆论。双方都坚持不懈。这位姓朱的妇女对此置之不理。当她结婚时,她经常在阳光下上课。男女对婚纱的态度差异体现了他们不同的观念。
1909年第六期《时事画报》报道了著名学者黄季熙为妹妹黄绮芳改良婚礼的新闻。按照传统的婚俗,女生在结婚前几天都要哭着表达对家庭的爱,这叫 开叹情。黄季熙先把这个环节直接环节,让黄绮芳穿上婚纱,与亲朋好友相见,接受祝福,表示感谢。花轿来了,黄绮芳从容上轿,没有丝毫痛哭的样子。《时事画报》对此赞不绝口:一切繁文末节,见笑大雅的人,大概都是删掉,这盖可以作为社会的导师,而为粤俗放一亮。”
新手拿绣球
在传统的广府婚礼上,有一个人是不能忽视的——她知道传统的婚礼习俗和礼仪,吉祥的话语来了,她是 被称为新娘守护神的大姐。
大姐姐最早出现于宋代。据《东京梦华记》记载,大姐姐的主要工作是 安排整个婚礼过程,引导新人一些传统礼仪。尽管时代变迁,但这场婚礼的重要角色仍然被原汁原味所保留。
广州人迎亲 一定要走好意头路
然而,在清末民初广州人的婚礼礼仪中,古老的礼仪和习俗在漫长的岁月里刻下的烙印仍然很明显:礼品蛋糕不再由媒人承担,但仍然需要租出租车;新娘不必玩大灯笼,但她必须在光天化日之下玩手电筒;汽车取代了轿车,但它必须在有吉祥和节日名字的道路上行驶, 走好意头路已成为广州人迎亲的一大特色。
与纽约、芝加哥不同,广州的道路名称不是坐标式,也不像北京、上海,在一个城市里可以找到各个城市的名称。不过,广州的路名具有特殊的意义,蕴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待。路名中吉多福多如意多。为了得到好兆头,讨口彩, 欢迎团队往往要到吉祥路如意坊逢源路等具有吉祥喜庆名字的马路转转。
@视觉中国
在吉时接见新娘后,迎新队将绕道那些好意头路。比如早上9点出门接新娘,下午1点前去男家,需要4个小时:从男家到女家,接新娘后开车绕道,然后回男家。假如时间充裕,新娘和新郎不介意,可以多几条路, 吉祥路、连新路(与连心谐音)是必要的,这两条路比较开阔,而且在市中心,走起来比较方便。此外,婚礼团队还可以选择绕行康王路、宝华路、多宝路、丰源路、百子路等。,或者选择六条带有福字的道路,即同福路、惠福路、永福路、恒福路、盘福路、万福路。
一百多年后,随着汽车的普及, 欢迎团队在广州走好意之路的婚礼习俗不仅没有衰落,而且越来越时尚,得到越来越多的新人的认可。几年前,作者在白云区江高镇与亲戚结婚。当新郎与新娘结婚时,他开车经过华快。他特意绕过越秀区东风路,走了一个星期的连新路和吉祥路,然后转到盘福路,黄埔区。
何为三书
古人在六礼程序中使用的文件,可以说是古代证明婚姻效力的书面记录,包括聘书、礼书和欢迎书。
聘书是订婚的文书,在纳吉时,男方家交给女方家的书柬。
礼书是在纳征时使用的文书,列出过大礼物的物品和数量。
迎书是迎娶新娘的文书,是亲迎新郎到女方家接新娘过门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文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违法内容,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