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十大导演排名,香港十大著名导演有哪些?
香港十大导演排名
要从香港电影史上选出10位导演作为代表是非常困难的。
任何名单都不能同时满足每个人的口味。它只能选择几个标准来提供一些参考。例如,列出所有在香港电影中制作的导演,并根据票房和分数进行排名,这是相对客观的。
但是票房和评分本身也很难衡量导演的贡献和影响力。
所以,这里用的方式比较笨。
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以风格和江湖地位为标准,评选出历史十大香港导演。
香港十大著名导演有哪些?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香港电影的兴起始于武术电影。正是由于这一优良传统,香港电影在动作片中具有很强的天赋属性,对全世界的电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武侠电影离不开邵氏这个老牌影业,但邵氏却不是靠武侠这件事发家的。
在此之前,邵氏最重要的将军是李翰祥。
自1956年加入邵氏以来,李汉祥一方面紧跟黄梅调电影的潮流,另一方面又创造了优秀的古装剧。
《江山美人》打破了1959年香港市场的票房纪录,成为台湾地区的年度票房;
1962年的《杨贵妃》不仅卖座,而且在奖项上也很强大,获得了第15届戛纳电影节的技术奖。
武侠片能够崛起,其中一个因素就离不开李翰祥。
由于1963年离开邵氏,前往台湾省自立门户。邵氏的其他导演获得了更多的机会,掀起了一股武侠浪潮。
李汉祥的创业之路并不平坦。20世纪70年代初,他厚着脸皮回到了邵家。当时,嘉禾得到了李小龙,打破了邵氏的垄断。李翰祥以低成本的浪漫电影和扎根的喜剧开辟了一条新的市场道路,为功夫武侠电影的衰落奠定了基础。
他的电影有着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烙印。他早期的作品是艺术性的,后来的作品是商业性的。在香港电影迎来黄金时代之前,顶级导演必须有资格进入历史前十名。
张彻取代了李翰祥离开邵氏后的地位。
1967年,一部《独臂刀》让他成为了百万票房导演。他的暴力风格给香港电影注入了不可磨灭的阳刚之气,大大提高了香港电影的观赏性。在李小龙登上历史舞台之前,他是香港电影之神。
作为武侠片的领军人物,张彻还带出了狄龙、姜大卫等徒弟,为香港电影带来了重要的人才力量。
当然,胡金泉也是一个大师级的名字,但是由于张彻这个武侠时代的代表,胡金泉有点生于何生亮的感觉。
李小龙也是一名导演。他是纯功夫电影的向导。但他的身份太重了。他并不主要影响电影和世界作为导演。所以我不会把他列出来。
由于李小龙英年早逝,香港动作片突然陷入低谷,观众开始喜欢另一种类型的电影,那就是喜剧。
李翰祥为香港喜剧埋下了伏笔,并由他带出来的许冠文发扬光大。
1974年,许冠文用《鬼马双星》宣布了他的鬼马喜剧时代。
后人称他为无厘头的祖先,是周星驰之前的喜剧之王。事实上,他的风格与兴业不同。这不是完全不合理的。内容更注重对社会现实的讽刺,所以很多人认为他更深刻。
直到1981年《现代保镖》之后,徐氏三兄弟解散,徐冠文才逐渐放弃了市场的霸主地位。
在他的影响下,香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市场流行文化。从他的时代开始,喜剧已经成为香港电影的主流类型。
前有李小龙,后有许冠文,嘉禾得以打败邵氏,成为香港电影的新龙头。
谁能想到,20世纪80年代初,一家新公司仅用了两年时间就抢走了年度票房冠军的宝座。
这家名为新艺城的公司,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家伙聚集在这里,共同创造了新艺城短暂而辉煌的十年。
吴宇森拍摄的开山之作《滑稽时代》。
但当时他不是新艺术城的签约导演,而是嘉禾的。他还帮助许冠文拍摄了《鬼马双星》。他是嘉禾时代的喜剧导演,他执导的《送钱寒》是1977年香港电影的年度票。
事实上,他是张彻的徒弟,喜欢搞暴力美学。新艺城掀起了一股都市时尚电影的浪潮,他的那套不受欢迎,被嘉禾炒了。
所谓的塞翁失马是因祸得福。吴宇森失业了,但他在新艺术城找到了新的机会。1986年,一部《英雄本色》成为一匹非凡的黑马,开创了黑帮英雄电影的潮流。
拥有独特、不可替代的视听风格,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在好莱坞取得成功的香港导演。没有他,香港十大导演怎么可能?
没有徐克的帮助,吴宇森可以拍《英雄本色》改变命运。
新艺术城成立之初,吴宇森推荐了徐克,但徐克并没有让人失望,成为了新艺术城七怪之一,1981年执导的《鬼马智多星》获得大卖。
只是徐克是一位新浪潮导演,有一颗不落俗套的心。
不幸的是,新艺术城可以通过制作简单而俗气的喜剧,迅速与嘉禾竞争。后来,他建立了自己的电影工作室,在新艺术城的大家庭中建立了自己的后花园,并拍摄了自己喜欢的类型。
除了《英雄本色》、《鬼故事》事》和《笑傲江湖》也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潮流,影响了香港电影市场的走向。
90年代亲自执导的《黄飞鸿》系列,越看越经典的《青蛇》,证明他不仅仅是一个可以选片的制片人。
在21世纪北上发展之际,他在内地市场找到了一席之地,肩负着复兴香港电影的重担。
没有徐克的香港电影,多彩的程度恐怕会大打折扣。
新的香港电影浪潮催生了徐克,也激活了许鞍华。
尽管以文艺片为主,但许鞍华并非没有卖座电影。
1982年的《投奔怒海》在香港年度票房排名第四。
她的电影与生活息息相关,深入社会,在细腻而平静的镜头语言中,给观众无数的感慨和震撼。
不管香港电影市场如何变化,她都能拍出自己的优秀作品,如《女人,四十》、《天水围的日日夜夜》、《桃姐》等,各种奖项都是手软。
在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后,她的地位更加毋庸置疑,不可动摇。
香港电影在90年代达到顶峰,电影年产量达到历史峰值。
说到电影的数量,王晶绝对是最好的。
很多人可能不同意他与张彻和徐冠文并列的名字。这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水平参差不齐,给人留下了烂片王的印象。
不过,他带来了赌博电影的潮流,无厘头喜剧也有他的功劳。
他是香港电影商业风范的终极代表,被称为商业之王也不为过。
最重要的是他在赚钱的同时,能够支持一部香港文艺片,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夜》,是他的投资。
90年代的另一个巅峰,是文艺片的巅峰。
凭借《阿飞正传》一战成名,直到《花样年华》冲出亚洲,获得全球认可。
王家卫,用他浪漫的视听语言,重新定义了一种全新的香港电影类型。
他的风格一直被模仿,并成为一种文化。由于他的电影,香港贫穷的街巷有着独特的美感。
随着他的存在,香港电影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违法内容,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