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路贷法官责任 套路贷中的虚假诉讼是否涉嫌刑事犯罪?法律依据是什么?
套路贷中的虚假诉讼是否涉嫌刑事犯罪?法律依据是什么?
谢谢你的邀请。日常借贷不是刑法上的犯罪,而是一种涉及多个犯罪的综合行为。可能涉嫌诈骗、敲诈、寻衅滋事、非法拘禁等罪名。常规贷款可能涉嫌虚假诉讼,但很少。虚假诉讼是指原告与被告相互串通,捏造事实,伪造证据,误导法院形成错误判决,以达到侵害第三人的目的。如夫妻一方合谋编造债权债务,向法院起诉,误导法院判决以夫妻共同财产偿还债务,达到侵害对方的目的,企业破产。业主与他人合谋编造债务,通过诉讼转移资产,造成企业资产非法流失,剩余资产不足以偿还合法债务,侵害了合法债权人的利益。在日常贷款中,贷款人与贷款人之间不存在利益分享关系,第三方不能通过串通对贷款人提起虚假诉讼。因此,常规贷款一般不会形成虚假诉讼。
套路贷案件中,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是不是常见罪名?有什么特点?
很多贷款犯罪,如日常贷款犯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往往涉及大量投资者或借款人,即传说中的利益相关者型案件。对于这类利益相关者类型的案件,警方经常检查一个问题,即涉案平台或被告人是如何获取其客户信息的。
如果是通过非法手段获得的,警方可以另外收费,即侵犯公民信息罪。当然,这种情况在目前很多常规贷款或贷款类案件中出现较多。
在非法集资的情况下,在平台上获取客户信息的方式往往没有大问题。比如在P2P平台上,平台主要获取流量,而客户信息本身则由客户在查询相关投资对象后填写。这种获取客户信息的方式得到客户的认可。类似情况还包括一些线下门店式理财公司。但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贷款团队来说,他们有多种方式获取客户信息。
如果通过一些机构购买,甚至被盗,就构成了侵犯公民信息罪。例如,某网贷平台合法获取大量客户个人信息后,将相关信息出售给另一家贷款机构。这种行为将构成侵犯公民信息罪。
如果我们在日常贷款案件中遇到侵犯公民信息的指控,从辩护律师的角度,首先要观察其行为模式是公诉人指控的侵权行为还是警方调查的侵权行为?
被告获取或提供相关公民信息是否合法?例如,在当前许多借贷案例中,许多借贷团队通过一些第三方借据平台发布自己的广告信息。用户看到广告信息后填写借阅需求和个人信息,第三方借据平台通过后台或借阅团队直接获取相关客户信息。这种方法应该是合法的。此外,还应重点核查相关客户信息,是否属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规定的个人信息。
所谓个人信息可以识别特定自然人的身份,也可以单独或结合其他信息反映特定自然人的活动,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通讯联系方式、地址、账户密码、财产状况、行踪等
报警时处理此类案件时,具体的个人信息是非常重要的证据。它们可能以物证、电子数据等形式存在,但无论是公民信息,还是一系列根本无法识别的代码,或者仅仅是一堆不能与其他信息结合起来识别个人身份的无效姓名,都可能不属于这一类,这与公民信息有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违法内容,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