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动知觉包括哪三种 似动是什么意思?
似动是什么意思?
准运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看到静止物体之间的运动,或者看到没有位移的连续运动。人们客观上把静止的物体看作是运动的,客观上把不连续的位移看作是连续运动的现象。20世纪初,德国心理学家维特海默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动觉现象。当视网膜受到两个线段的刺激时,它会引起皮层相应区域的兴奋。在适当的时空条件下,两个激励电路融合形成短路,从而获得运动的印象。它主要取决于刺激的强度、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这些物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可用柯尔特定律来表示:①当刺激之间的时间距离恒定时,产生最佳运动的刺激强度与空间距离成正比;②当空间距离恒定时,刺激强度与时间距离成反比;③当刺激强度不变时,时间距离与空间距离成正比。有人认为,对动觉学有重要意义的不是刺激的时间间隔,而是刺激的持续时间。例如,如果a和B之间没有时间间隔,则当a呈现100ms或更长时间时,可以感知最佳运动。人们在胶片屏幕上看到的物体的运动是由胶片上一系列稍有不同的静止图像产生的,称为运动场景运动。1833年,j.a.f.普拉托设计并制造了第一部电影装置。在每个扇形平面上,由一个圆盘分开,依次画出不同但相互关联的舞蹈姿势。当圆盘旋转时,人们可以看到连续的舞蹈动作。后来的电影技术和电影放映机是根据运动场景运动原理提出和制作的。在黑暗中,如果你看到一个小光点,人们会看到它来回飘动,这叫自主运动;在明月之夜,人们只会感觉到月亮在“静止”的云层后面缓慢移动。这种运动是由实际的浮云引起的,所以称为诱导运动。看了倾泻而下的瀑布,如果把目光转向周围的田野,人们会觉得田野里的景色在上升,这叫运动后遗症。在所有这些情况下,我们看到的运动并不是物体的真实位移,所以它也是一种准运动现象。近20年来,心理学家对类运动与真实运动的关系、类运动的机制、图形因素与运动因素的关系、类运动的深度效应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为揭示人们如何从周围环境中获取运动信息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似动现象名词解释?
20世纪初,德国心理学家维特海默用实验方法研究了表观运动现象。
他先后呈现了一条垂直(a)和水平(b)的亮线段(见类运动现象实验示意图),改变了两条直线的时间间隔,并测量了它们的感知体验。结果表明,当两个线段的时间间隔小于30ms时,a和B同时出现;当两个线段的时间间隔大于200ms时,a和B相继出现;当两个线段的时间间隔约60ms时,一个线段从a移动到B。Wertheimer说,当两个线段刺激视网膜时,它会引起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兴奋。在适当的时空条件下,两个激励电路融合形成短路,从而获得运动的印象。这意味着静止的物体被客观地看作是运动的,或者不连续的位移被客观地看作是连续运动的现象。
似动是什麼意思?
动觉知觉是一种错觉。
动觉知觉是一种虚幻的运动知觉,它是一种静止的物体,实际上是静止的,刺激视网膜相邻部位物体的运动知觉。
最具代表性的类运动现象称为β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电影和霓虹灯的运动属于β运动。β运动受两个刺激间隔时间的影响。通常,间隔小于0。在0.03秒或超过0.2秒的时间内没有类似运动的现象。此时,我们将看到前者是两个刺激同时出现,而后者是两个刺激相继出现。
当间隔时间为0.06秒时,β运动清晰可见,类运动现象称为最佳类运动现象。
说到电影,屏幕上实际上没有任何移动。屏幕上出现的是一种运动现象,这种运动是由静态相框在1/48秒内连续出现和黑色相框在1/48秒内连续出现引起的。是观众的心理看到了这个动作,而不是真正的动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违法内容,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