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故 | 借口某种原因:~拖延。 他不愿意再跟他们谈下去,就~走了。 |
借端 | 借口某件事:~生事。~推托。 |
托故 | 借口某种原因:~不来。~早退。 |
托言 | 1.借口。文秉《先拨志始》卷上引 明 杨涟《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疏》:“忠贤 恐其露己骄横,上年因皇上南郊,谋之私比,托言急病,立刻掩杀。”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于生 念许之则祸在后日,不许则祸在目前,猝不能决。托言父在难自专。”鲁迅《坟·文化偏至论》:“托言众治,压制乃尤烈于暴君。” |
托词 | 1.找借口:~谢绝。 |
托辞 | 同“托词”。 |
捏词 | 编造的言词,谎言。 |
砌词 | 拼凑编造不实之词。 |
藉口 | 1.借别人的话作为依据。《左传·成公二年》:“若苟有以藉口而復於寡君,君之惠也。”杜预 注:“藉,荐;復,白也。”孔颖达 疏:“言无物则空口以为报,少有所得则与口为藉,故曰藉口。” |
藉端 | 假托某一事由作为借口。清 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十一月初六》:“邇来 德 义 等国自行保护教士,而 法国 藉端陵人之燄稍衰,可以杜其朦混侵权之弊,於大局甚有裨益。” |
藉词 | 托词;借口。 |
设词 | 1.托词。 |
设辞 | 1.陈词;措辞。 |
饰词 | 掩蔽真相的话;托词。 |
饰辞 | 1.修饰言辞、文辞。 《庄子·天地》:“合譬饰辞聚众也,是终始本末不相坐。”汉 王充《论衡·对作》:“故论衡者,所以銓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非苟调文饰辞为奇伟之观也。”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江 南閭里閒,士大夫或不学问,羞为鄙朴,道听涂説,强事饰辞:呼徵质为 周 郑,谓霍乱为 博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