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共戴天 | 不愿在同一个天底下生活。 形容对敌人的深仇大恨。《礼记·曲礼上》:“父之仇,弗与共戴天。” |
不即不离 | 《圆觉经》:“不即不离,无缚无脱。 ” 原为佛教用语。现多用来指对人或事物保持一定距离,不亲近,也不疏远。即:接近。 |
举目无亲 | 形容只身在外,十分孤单。 |
势不两存 | 指敌对的事物不能同时并存。 |
势不两立 | 指敌对双方矛盾尖锐,不能并存。《战国策·楚策一》:“两国敌侔交争,其势不两立。” 势:情势。立:存。 |
敬而远之 | 尊敬,但又不愿意接近。 《论语·雍也》:“敬鬼神而远之。” |
煮豆燃萁 | 相传魏文帝曹丕叫他弟弟曹植做诗,限他在走完七步之前做成,否则就要杀他。曹植立刻就做了一首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见于《世说新语·文学》)。比喻兄弟间自相残害。 |
燃萁煎豆 | 比喻骨肉相残。 同“煮豆燃萁”。 |
燃萁煮豆 | 比喻骨肉相残。 同“煮豆燃萁”。 |
男女有别 | 男女之间有严格区别。 旧时用以强调应严守封建礼教。 |
若即若离 | 好像接近,又好像不接近。 形容人的关系疏淡,事物含混不清。 |
视同路人 | 路人:过路人,指素不相识的人。看做路上遇到的陌生人。指与亲人或熟人非常疏远。 |
视同陌路 | 指与亲人或熟人非常疏远。同“视若路人”。 |
誓不两立 | 发誓不跟对方同时存在,形容双方矛盾或仇恨很深,无法化解或调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