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释义 |
- [ wán quē ]
-
1.亦作“刓闕”。磨损残缺。前蜀 杜光庭《录异记·许君》:“因得古碑,文字刓缺,不可復识。”宋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遇书史百家,字不刓闕,本不讹谬者,輒市之,储作副本。”明 蒋一葵《长安客话·卧佛寺》:“门西有石盘,方广数丈,高亦称是,无纤毫刓缺。”清 王士禛《渔洋诗话》卷中:“东坡《送李孝博之岭表诗》碑,在 蜀冈禪智寺,断仆已久,而字画幸无刓缺。”
2.犹败坏。唐 韩偓《春阴独酌寄同年李郎中》诗:“诗道揣量疑可进,宦情刓缺转无多。”宋 岳珂《桯史·燕山先见》:“若沿边诸郡,士不练习,武备刓缺,则置而不讲。”
要了解更多,可以查看 【刓缺的释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