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外八庙是哪八个 清朝为什么要在承德建造外八庙
承德外八庙是哪八个
承德外八庙是哪些庙?
清朝为什么要在承德建造外八庙
承德没有里八庙,只有外八庙。
外八庙是承德避暑山庄东北八座藏传佛教寺庙的总称。
清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相继建成。
当时北京和承德直属理藩院有40座寺庙,北京有32座,承德有8座。因为承德位于北京和长城之外,所以被称为外八寺;包括溥仁寺、溥善寺、普宁寺、安远寺、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须弥福寿之庙和广元寺。
外八庙建筑雄伟,规模宏大,反映了清代早期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成就。
外八庙不仅是中国民族建筑艺术博物馆,也是民族团结的象征。
承德的哪些外八庙值得一玩?它们都很近吗?
很多人都知道承德避暑山庄外有八座风格各异的宏伟寺庙,叫外八庙。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紫禁城外有八座寺庙,叫紫禁城外的八座寺庙。它们是普度寺、宣仁寺、凝和寺、万寿兴隆寺、昭显寺、静默寺、福佑寺和真武寺。前三个在南北池子街,另外五个在南北长街。
万寿兴隆寺、昭显寺、静默寺均位于北长街西侧。真武庙位于南长街西北角。
进入北长街北口不远,路西39号有一座小庙门,石门上刻着万寿兴隆寺。万寿兴隆寺是明朝的兵仗局。明朝有几个皇帝喜欢舞刀弄枪。荒谬的明武宗最多,嘉靖皇帝也很好。因此,他们经常亲自去兵仗局观看武器的制作和练习。
后来,在主管战争局的太监张伟的鼓励下,他选择了成千上万的精英太监。黎明前,他进入皇宫为皇帝练习。一时间,他的杀声震惊了天空,引起了大臣们的不安。他多次进行劝阻,结束了战争局引发的闹剧。
清康熙年间多次重建,康熙39年(1700年)改为万寿兴隆寺。今天临街山门嵌入的万寿兴隆寺石额仍然是康熙的皇家笔。在几次重建中,寺庙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一座有东殿二进、南殿四进、各殿配殿的大型寺庙。
清朝中期以后,一些太监年老体弱,无法为宫廷服务,没有孩子和孩子,无家可归,所以他们专注于万寿兴隆寺的居住和养老,这曾经被称为太监寺。太监们还成立了自养组织养老协会,年轻时将积蓄投入寺庙,以备年老之需。寺庙里有乾隆年间的万寿兴隆寺养老协会纪念碑和养老协会纪念碑,记录了养老协会的活动。直到新中国成立,清朝的一些老太监仍然住在这里,由政府支持。一些有学问的老太监还写了一些关于清朝历史价值的轶事。
现在,万寿兴隆寺已经成为民居,但原有的建筑格局依然存在。沿着北长街向西走,71号是昭显寺。这座寺庙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通常被称为雷神庙。
明代紫禁城遭受14次雷击,许多宫殿因雷击而被摧毁。明清时期,顺治、康熙时期,四神祭祀云雨风雷,在天坛祈年殿。雍正时期,雷击频发于内城,皇帝在紫禁城附近建造了雷神庙,以防发生意外。工业部和礼仪部认为,北京的雷电大多来自西北方向,而位于宫廷西北部的北长街则是北京的龙脉。龙生水克火。因此,启奏皇帝在北长街修建了雷神庙,皇帝准备迅速修建昭显庙。
中华民国时期,北京教育协会在庙里工作。当时,年轻的老舍曾在教育协会工作,在后盖房里工作。在他后来创作的《徽神》等作品中,昭显寺有许多影子。1925年3月,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在庙里召开。
1937年,北京市教育协会附属小学在此成立,后改名为北长街小学。原庙的后殿和影壁还在。影壁长22米,高3米.5米,厚约2米,极具气势。
离昭显庙不远,81号是静默寺。静默寺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为关帝庙。寺庙里有明崇祯元年建立的关帝庙碑,据说大殿里有关公的青龙偃月刀。三国关羽从魏晋到盛唐并不出名,但宋朝以后越来越出名。后来和文圣孔夫子一样出名,被称为武圣关帝。全国关帝庙数不胜数,仅北京就有几百座。宫殿旁边的这座应该是一座大关帝庙。
清朝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重建,命名为静默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重建,立有纪念碑。寺庙位于西朝东,面向紫禁城。因为离宫殿很近,清朝经常会见皇帝的大臣留在这里。同治和光绪的皇帝翁同福在日记中多次记载晚入城,住静默寺和早出城后从馆到静默寺。现在这里已经是民居了,山门是北长街居委会的所在地。真武寺位于南长街西北角。明朝是皇家监督办公室。清朝改为道观,名为真武寺。不知道什么时候流落在这里,元世祖忽必烈喜欢的大酒瓮渎山大玉海。曾经用作泡菜缸,清朝乾隆年间才被发现并移至团城。后来寺庙改为玉钵庵。这个故事已经在团城一文中详细讲述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违法内容,本站将立刻删除。